今天是:

江南讲堂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视点 >> 江南讲堂

著名高等教育研究专家张应强教授来校作学术报告 完善大学制度与高校转型发展

发布日期:2014-06-24  来源:宣传部 整理:郭亚星 杨倩 周凯琳 茅莹  
高等教育研究和其他教育研究相比有一定特点,研究的问题相对宏观,主要是高等教育理论和政治。基础教育主要是课程这一微观方面,高校相对要弱一些,所以我今天讲的问题也是相对宏观的一个问题,就是完善大学制度和地方高校的转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实现教育理念的改革试点,其中有一项,就是要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改革的试点。即使我们不研究高等教育,在高等学校学习、工作和生活,也会感觉到大学制度的改革。
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实际上从今年才开始。2013年6月,一些地方高校已经开始通过结成地方高校发展联盟来讨论改革话题。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今年1月15日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到,现在制度改革的试点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形成一个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是一种政府、学校、社会的新型关系的体系。他讲话的第二个重要内容是教育部要出台关于引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观点。这次改革针对的是1999年以后新建的地方本科高校,这647所高校向应用技术性高等学校转型是和整个高等教育相关的,值得我们借鉴。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这样的战略性政策设计,我个人认为,在制定过程中,作为政策的设计者、制定者、推动者,与当前建设现代改革方向,与建立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新格局是不是背道而驰的,需要我们去反思。一方面,要政府职能转变,一方面我们又在以政府作为主导来促使高校改革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政府职能转变还是有争执的。把高校建设为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发展道路还很漫长。现在的制度建设还不完善,要进行现代改革规划、改革试点。但是现在又在不断强化政府的职能,这就与政府职能转变形成鲜明对照。的确,1999年以来新建的这647所地方性高校,发展有困难也有问题,需要改革,也确实有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是,就我对这项政策的评价,我觉得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政策需要这些高校自我选择、自我规划实践,要更多地发挥自主。政府要引导高校进入市场,通过市场竞争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也就是说,要通过市场竞争而不是政府的强制性政策来促使地方高校完成自身制度转变。
大学改革完善大学与社会关系,关键是大学作为独立自主的发展状态来面对社会,这是基本的要求。比较1993年和2010年的教改纲要有一个重大区别。1993年纲要明确提出要把高校培养成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方式,但是,2010年纲要没有这样一个指示。把高校培养成依法自主办学实体,那么办学自主权必然是与生俱来的,既然是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那么办学权力肯定是随着这个办学实体的权力而得到保障。我觉得,把高校建设成为面向市场的依法自主办校的实体确立了,应该是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目前,落实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力与西方相比较而言,西方大学发展的经验表明了一个基本事实,就是大学之间的发展竞争,会促使我们发展。通过竞争,会产生多样化,通过竞争带来办学的压力,也带来办学的动力,也使学校办得更好。竞争也会成为一种潜在的质量评价机制,事实上,质量应该是市场评价,这是一个最直接的评价。如果江南大学有良好的社会声誉,跟我的需要相对接,那么我就选择江南大学,通过社会来检验这个学校的办学质量。
所以,要更进一步完善高校发展市场化脚步,把高校真正建设成为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实体。2010年教改纲要又重新回到发展自主权,也就是说,国家的办学自主权是政府授权,在大学办学尊重着政府授权审批。我们国家的学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这是典型的大学接受政府的委托授权,作为被委托人,开展教育活动。
要建立大学自治体系,就要处理好大学与政府的关系。我们呼吁要参照国际惯例,制定一套管教育和办大学的关系,政府从宏观上对高等教育具有管理权,但是高校有自由管理权。不是由政府管理,而是要让学校管理,社会管理,市场管理。纲要也提到了要政教分开,管办分离,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减少审批事项。袁部长也谈到了推进政府改革,核心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同时,基层教育把权接住,管好。我认为,要把这些精神落到实处,必须要大学自治。大学要做真正自治机构,独立法人,要做到法律、制度确认大学是面向社会,依法自治的。这个问题不解决,其他的政教分离,管办分离,转变职能都不可能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因为大学生就业问题,首先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这就会对整个高等教育理念产生重大冲击和影响,高等教育变为就业教育,它会大大窄化和矮化大学教育的价值。所以我们要正视大学生就业问题,但是不能把整个高等教育改成就业教育。大学教育的确为就业提供了方便,能帮助我们学习到一门技术,掌握一门技能,但一个人不是只有劳动生活,还有精神追求。
现在这样把高等教育大力发展为应用性大学,以就业为导向,把高等教育改革为就业教育,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会使我们把就业率作为办学目标,甚至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实现了就业率对等,将迎合市场和当前的喜好作为我们办学目标。这就很成问题,我们的确需要面对社会需要、面对市场需要,但是学生不是工具,教育不是技能培训,教育有一套完整的意义,技能培训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虽然它很重要但是不是全部,大学教育还是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
我个人认为,地方本科院校要转型发展,主要是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的转型,而不是学校功能的转型。也就是说,地方本科院校,不管转型还是不转型,它都是一类教育服务性的高校,主要职能是培养人才,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主要还在于培养行业企业所需要的应用技术性人才。通过转型就能解决和企业行业的合作问题,这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没有看到转型带来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否可以按照我们预定的目标?这个转型发展有什么目标?我归纳了三个目标:
第一、新建交的本科院校走出发展困境。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这样一个政府补贴政策,政府与这些高校在转型发展方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在一致性方面,要走出地方本科高校发展困境,来解决办学定位不准,办学特色不鲜明,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问题。政府也想通过转型走出困境,这是一致性。但是,差异性非常明显。我们看看,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要解决发展困境的时候,实际上还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要回归教育部给予更多的发展资源。希望按照学校的类型确定财政拨款的标准,而不是按学校的层次来决定。希望教育部引进资源,给予更多的办学授权。如果仍然按过去的发展老路,没有完成思想上的真正转型,这样可能更难走出发展困境。
第二、从根本上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
高校发展转型能不能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这在鲁部长讲话里得到了肯定的回答。他说,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举措,从根本上缓解毕业生就业难。前提是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就业率仅仅只低于985高校,高于我们江南大学。那么现在把这些新建交的院校转型成高职教育以后,是不是就能够搭上职业教育就业较好的便车呢?不一定。
大学生就业是全社会的问题,需要大家通力合作,尤其需要企业转型升级。企业不能转型升级,企业生产方式不能转变,就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我们搞转型,也许在结构性调整方面会有一定作用,但是寄希望于通过结构性调整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很难的。因为职业教育不可能和企业的诉求完全对口,院校也不可能针对每一个企业行业的具体工作要求去培养人才。
第三、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我认为,这项改革的确会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因为我们国家长期以来没有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我们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只是镶嵌在高等教育体系里面的一个层次,压在高等教育的最下层,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高等教育职业体系没有形成。职业教育也可以进行高层次的教育。我们可以招研究生,来逐步建立齐全的高职教育系统,与普通高等教育并行且相处沟通,建立办学主体多样,办学功能完备,以市场为办学导向,以应用为根本特点的开放的高职教育体系。所以我说,在完善高等教育体系方向之内,遵从自愿原则,可以将部分具备条件的新建交地方本科院校逐步引导成为高职院校本科教育,也可以将部分发展好的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甚至可以选择地方本科院校开展专业性教育。关键是要改革职业教育学术性的教育。(整理:郭亚星 杨倩 周凯琳 茅莹)
阅读(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