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3月17日】近日,工匠精神又成为大众讨论的热点,活字文化去年底引介日本秋山利辉先生《匠人精神》一书,颇受各界读者重视,甚至在一线工人中影响也颇大。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邓彬老师,作为“匠人精神”在当代中国的代表,以他在修缮明式家具的体悟为契机,追寻中国工匠传统中的“道”之所在,今天推送的这篇文章,希望为“工匠精神”的讨论,提供更多样的参照与更深入的角度。邓彬老师关于“金缮”工艺的新书也即将由活字文化策划刊行,敬请期待。
因为喜爱明式家具的原因,自己收集了许多古代家具,有些家具年久失修,出于学习研究的目的我自己动手修复,拆卸组装,测量比较,我感觉亲自修复会让自己更深入的了解其制作工艺和隐藏在背后的匠心,很多时候也是在不断揣摩和反复观察中有了新的发现。中国古代家具尤其是苏作家具非常注重细节,古代木匠在锤炼和推敲中成就经典,见微知著,正是因为细节的千锤百炼,这才造就明式家具的百看不厌。古家具研究领域的学者有不少,著作也浩瀚如海,但依然有许多古家具的秘密隐藏在背后,等待人们去发现。修复古家具,研究这些饱含古代匠作信息的木器,细心观察,认真体悟,把各种凝结着古代工匠智慧的点滴整理出来,使它们能继续流传下去,功莫大焉。罗锅枨弯折处的宽度。
罗锅枨是明式家具中常见的构件,因为中部向上高起,其形状像人驼背一样而得名。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在加固结构的同时,向上隆起的部分大大增加了可供使用的空间,比如用在椅子下方时,腿的活动空间就足够,不会因为枨的存在而受羁绊。我曾经修复一件灯挂椅,其椅盘下三面是罗锅枨,罗锅枨高高拱起,其上端直接抵住椅盘大边,超逸空灵,十分漂亮,但可惜的是正面的罗锅枨缺失了,左右两侧尚存。
我测量好数据重新修配了一根安装上去,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总觉得不对劲,感觉“纤细无力”,尤其在转弯的地方尤其明显,反复比对后发现,尺寸没量错,但古人制作罗锅枨的时候并不是所有位置都是一样宽的,而是在弯曲的地方会把尺寸略微放大一点,这样整体看上去就协调顺畅许多。
本文章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ysx/ysx_ysjs/201603/t20160317_29276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