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网聚正能量 传播善动力

发布日期:2015-12-30 来源:新华日报 交汇点记者:王拓、唐澄、韦伟;见习记者:廖建伟 
资料来源 新华日报
【新华日报12月30日】 “守夜医生”“阿汤哥”“南京奶奶”,还记得他们吗?在即将走过的2015年,有几位江苏人在网络平台上走红,从一个个不为人知的平凡人,变成了网友们口中的“网络红人”。
神奇的互联网,让这么多人被一个平凡人的善举感动,为一个平凡人的遭遇动容,对一个平凡人的努力点赞。这些涌现出来的正能量“网红”,通过互联网的传播,让“善动力”凝聚人心。
“急救达人” 救援生涯才刚开始
温暖故事
今年11月下旬,一张海外急救的照片走红网络。照片中,一名身穿蓝色T恤的中国男子在机场里给人急救,边上围着一群老外和中国人。这是发生在伊朗德黑兰机场候机大厅的一幕爱心故事,而照片主人公就是苏州人海军。
伊朗当地时间11月24日凌晨4点左右,一群中国游客在德黑兰机场转机去迪拜,一位女团员突发疾病,晕倒在候机大厅里,同行的江苏团友、苏州常熟蓝天救援队队员海军闻讯后,当即挺身而出,竭力为该女子做心肺复苏。他的这一举动,不仅感动了同行的中国人,也让候机大厅内的老外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当时第一时间就想着救人,没有想过会被人拍了照,传到网络上,一夜之间变成了‘网红’,你们交汇点还第一时间进行了追踪报道。”
交汇点连线
尽管海军已成“网络红人”,但他还是希望能够低调一些:“从个人而言,其实这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件事情,很多有急救知识的人遇到这个场面,都会进行救助的。”
“但人没有救回来,还是挺遗憾的。”海军说,当天中午的时候听说女团友已经恢复过来,自己感到特别欣慰与高兴,“但晚上还是传来了不幸的消息。后来女团员丈夫给我打了电话发了微信,感谢了我的救助,让我稍微好过一些。”
海军已经53岁了,但他的蓝天救援生涯才刚刚开始。他觉得,这个民间团队比较“正能量”,哪里有困难,就出现在哪里,进行救助。“我觉得我还是挺有点正义感的人,一直捐助贫困学生,一年前加入这个团队,也是缘分到了。”
“身边的朋友们见到我后,都会跷起大拇指说‘好样的’”。海军说,加入到蓝天救援队以后,一周里一般有3天时间,会跟着常熟120急救一起出车。以前跟着医生在后面打打下手,做做辅助。没想到这次竟然在国外用上了。
海军说,救人以后,好多人都更加了解了“蓝天救援”,也有不少朋友希望能够加入到这个团队里来,“但是需要进行层层选拔与考核。我进队一年了,除了日常训练,还打算继续跟着120急救多学习一些救援知识,尽量帮助到更多的人。”
“民警阿汤” 辖区大了休息少了
温暖故事
他被央视《新闻周刊》列为一周新闻人物,新浪、搜狐等20余家国内知名门户网站、客户端置顶播放,10亿的网络点击量创造了公安网络话题关注记录。汤彦杰,一位“90后”民警,在网络上,大家更喜欢称他为“阿汤哥”。
2015年,围绕百姓人身财产安全问题,阿汤自编自导自演了11部“阿汤哥说防范”系列微视频,将枯燥的文字宣传转换成喜闻乐见的视频。聊起当初录制视频的原因,阿汤回忆说:“当初所里为了打压发案率,利用各种平台宣传防范知识,这提高了老年人的防范意识,但一些平时不看报、不看电视的年轻人又成了主要受骗对象。”1991年出生的阿汤希望创新出一种“洋气”的防骗宣传形式,微视频成为他的选择。“第一次尝试,15秒的视频,拍了足足3个小时。”
交汇点连线
12月28日,当记者在常州局前街派出所见到汤彦杰时,他正在调解一起纠纷。工作中的他与视频中截然不同,少了那份挑眉瞪眼间的喜感,警徽下的他一脸严肃,对手头案件的每一个细节都问得清清楚楚,耐心地调解双方的矛盾。调解结束,抽出空的汤彦杰有点歉意地表示:“不好意思,年底特别忙!”
阿汤告诉记者,走红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自己的辖区更大了,休息少了。”“除了负责辖区中的居民,还会有很多网友在微博中跟我互动。”下班后,阿汤会慢慢为他们答疑解惑。
12月3日,汤彦杰在南京参加了“江苏好青年”百人榜揭榜典礼,成为“最善创新”好青年。他告诉记者:“用视频的方式传播防范知识更容易让网民在轻松的环境中愉快地接受,很多政务类微博都可以这样做。”
“因为工作的原因,下半年没有更新视频。不过好在有更多的警察兄弟加入了该行列,通过这种方式共同努力。”
在结束采访的时候,阿汤向我们透露这几天将推出一部新的视频:“不能让关心我的人失望,也不能荒了这么好的宣传平台。”对于内容,阿汤神秘地表示跟“集资诈骗”有关,“具体内容,就等着发布吧,大家绝对会喜欢。”
“南京奶奶” 今年除夕不卖报了
温暖故事
每到晚上,南京的鼓楼广场就会出现一位身材矮小的卖报奶奶。奶奶叫陈碧娟,在这里卖报已经有近20个年头了。今年8月,有人把老奶奶卖报时的照片发到了网上。网帖的出现,感动了不少网友,也让这个完全不上网的老人,成了一名“网红”。
其实在这20年间,很多媒体都对陈奶奶的事迹做过报道。2006年,陈奶奶曾对来采访她的记者说,等到9月,她的大女儿有退休工资拿了,她就可以不卖报了。可之后,她又坚持了5年。2011年,陈奶奶的大女儿,在一档电视节目里,请求母亲不要再卖报,回家安享晚年。老人在节目现场答应了,可是今年的平安夜里,交汇点记者依旧在鼓楼广场看到了陈奶奶的身影。
陈奶奶今年已82岁了,可有路人问起,奶奶却总是说自己是79岁。“别人听说我80多岁了,都会说,年龄那么大了,怎么还来卖报。我听着嫌烦,儿女还有压力,所以干脆说小一点。”
交汇点连线
几次说不再卖报,为什么陈奶奶却还一直坚持着?
陈奶奶说,她大女婿得了近10年的重病,这场大病不仅夺走了女婿的生命,还给她和女儿留下了一大笔债务。现在她和大女儿每个月的退休工资,都要用来还债,所以每月生活费,基本要靠卖报和女儿打零工来补贴。
为了能多赚点生活费,无论刮风下雨,陈奶奶都会在傍晚来鼓楼广场摆摊,一直要摆到夜里11点多。除了夏天,她摆摊时从来不喝水,“喝了水要上厕所,附近没有厕所,把书放在这我也不放心。只有夏天,出汗多,不容易想上厕所,我才会带一瓶水,渴了的时候就抿一口。”
即便如此辛苦,可老人每天的卖报收入却十分有限,虽然报摊的生意不算太好,但奶奶并没有打算去卖点别的,“卖吃的挣钱多,但弄得不卫生,会害了别人。卖报纸好点,不会害着其他人。”
好在奶奶的身体还算硬朗,除了白内障和坐久了腰部会痛之外,奶奶的身体并没有啥大毛病;好在因为网络上的传播,会有不少好心人,从大老远赶来,只为了买一本哪怕是过期了的杂志;好在奶奶和子女们的关系都很融洽。也许,在陈奶奶看来,有了这些,她就已经满足了。
“去年除夕,我吃过年夜饭就出来卖报了。今年除夕,我可能不来卖报了,年纪大了,就想在家和儿女多呆一会。”不过,在除夕之后,她的卖报生涯还会继续,“我会卖到把债还清,或者自己实在卖不动了。”
“男神老师” 多做有意义的事情
温暖故事
大学里相对抽象的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应算一门。然而在江南大学里, 80后男老师唐忠宝的毛概课总是座无虚席,而且很多已经上过课的学生,还会过来蹭课。关于他的“传说”风靡网络。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唐忠宝被学生们评为“我最喜爱的老师”,学生们称其为“男神”,还有同学在网上晒课表拉仇恨,称上唐老师的课“手机不耗流量也不费电”……面对学生如此高的评价,唐老师表示,一门课,内容上本身没问题,讲课时要讲究方式、要接地气,用他的话就是上课要做有意义的事情。
对于自己成为“网红”,唐忠宝坦然面对,认为一位老师凭借自己的教学而让别人喜欢,这是对自己的肯定。
交汇点连线
唐忠宝认为,自己成为“网红”,对学科的传播是有利的。比如前不久参加了在河南的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一个很知名的讲座“微言大义”,正是网络走红后而被邀请的。还有学校为他开通的脱口秀节目《宝哥说》,已经连续开讲两期,产生了很大影响。目前第三期也在积极筹备中,很快就能和大家见面。
“在上课过程中,只要学生喜欢的,只要不违背原则我都会涉猎。”唐忠宝喜欢表演,说相声、演小品,演讲、主持都能上手,这些才艺都被他用在了课堂上,不时地说一些段子,并运用很多鲜活的案例,模仿当时的场景模式,运用不同的方言来进行表达。这还得益于唐忠宝能够运用微博、微信等传播渠道,让学科也能触网,在教学的同时传播正能量。
在课后,只要学生喜欢的,唐忠宝都尽量去喜欢,比如说足球、综艺节目等。此外,他也玩微博、刷朋友圈、玩自拍等,还和学生“互粉”,了解他们喜欢什么,增加共同语言。在学生们看来,唐忠宝就是正能量的化身,所以在遇到一切“负能量”的时候都会向唐老师求助,例如:失恋、考研方面的困惑等等,在生活上遇到困难时,也找唐老师,他都会慷慨解囊。
“守夜医生” 既盼放假又怕放假
温暖故事
彻夜陪护、半个月没回家,为重症孩子点亮生命之光;戴着眼罩,穿着白大褂,一人躺在睡椅上,满脸倦容……今年12月6日,这样一张照片在网络上刷屏,让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陈旭锋一夜间成了“网红”。
11月22日,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ICU送来了一位危重病人,才15岁,患有重症心肌炎。“那个男孩的心脏非常脆弱,稍不留神都会造成天差地别的结果。”从这个小患者入院时算起,陈旭锋连续16天都守在他身旁。陈旭锋说,这也算是他从医13年来,在医院守夜最长的一次。
这位小患者在“鬼门关”前走了三次都被抢救了回来。有一次男孩心脏骤停,6名医护人员轮流为他连做了三个小时心肺复苏才转危为安。陈旭锋说,他所做的也是所有医生都会做的事情,本能地希望患者减少痛苦、尽快康复。
交汇点连线
急诊医生有多忙?陈旭锋说,忙到抽不出15分钟出门吃饭,忙到想不起来要喝杯水。“早上7:30还没有吃上早饭,那基本就没机会吃了,因为早上太忙。有时实在口渴了,才想起来一天似乎都没喝水。午餐基本都是让食堂送到急诊ICU来,因为走路去食堂吃饭的时间对患者来说也很宝贵。”
13年的时间,陈旭锋已经习惯了急诊的工作节奏。“365天,24小时!”对于其他科室,遇到节假日可能会有休息,但对于急诊室来说,它永远都向患者敞开。陈旭锋说,没有人不盼着休息不盼着放假,唯独急诊医生除外。“我们是既盼放假又怕放假,因为一到放假所有的病人都会集中到急诊科来,大家反而是最忙的。”
陈旭锋和妻子都是急诊科的医生,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很有限。陈旭锋说,儿子上小学四年级,每天下午放学后,儿子都会给他打电话问“爸爸什么时候回家”,“我每次都跟孩子说要先完成作业之类的话,把儿子的问题岔过去。我自己不是个称职的父亲,儿子从上小学开始,四年来,只接送过一次。”
不单是陈旭锋自己如此,所有的急诊科医生基本都是这样。陈旭锋说:“通过那张照片,我很高兴能让更多人看到、了解到急诊医生的辛苦。”
阅读(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