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11月23日】 11月21日上午,恰逢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建院55周年之际,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整理了一路走来的发展思路和成果,举办“中国现代设计教育回顾与展望”高层论坛。来自日本、国内的设计领域的学者专家和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师生,共计300多名人士参与论坛。
会前,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院长辛向阳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参会嘉宾,有中国工业协会刘宁会长,清华学院美术学院博导柳冠中教授,原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本科负责人林衍棠教授,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赵江洪教授,同济大学设计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林家阳教授,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前院长过伟敏教授,日本千叶大学研究生院渡边慎二教授,浙大国际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应放天教授等诸多学者专家。
江南大学副校长高卫东教授在会前致辞上表示,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自1960年创办以来,经历了从日用轻工产品造型美术设计专业、造型美术系、工业设计系、设计学院等不同发展阶段。这样的发展历程既是设计科内在发展规律的必然,也是设计在民生和经济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不断深化的体现。作为中国最早的一批开展设计教育的院校之一,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校友活跃在国内外的学界和业界,为设计教育和产业发挥着自己的积极作用,担当着属于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同时,作为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校友,中国工业协会刘宁会长赞同高卫东副校长的观点,某种意义上讲,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历史是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历史缩影,也从某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现代工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会前致辞上,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常委何晓佑教授感谢母校对他的培养,作为毕业30年的他感慨万分,预祝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
清华学院美术学院博导柳冠中教授在会上认为,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工业化虽然获得了很大的成就,可是社会型“产业链”和“工业文化意识”并没有在整个社会运行机制中积淀和成熟。中国需要坚持自主创新,调整产业结构,乃至“创新”产业结构,从“产品型经济”向“分享型的服务经济”转变,才有可能实现由“加工型工业”向“中国制造”,再向“中国制造”的历史性转变,将我国建设成一个创新型的国家。柳冠中教授对“产业设计”的本质的理解是,重组知识结构、产业链,以整合资源,穿心产业机制,引导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可持续生存发展的需求。柳冠中教授呼吁,我们在培养具备抽象思维能力的人才的同时,耕耘、改良组织机制,共同构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人类可持续发展所呼唤的“设计教育体系”。
同济大学设计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林家阳教授在会上认为,中国教育之所以不能跻身于世界一流,是因为中国教育存在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缺乏专业知识、教育导向不明确等问题。在提到“设计文化”时,浙大国际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应放天教授表达心中的担忧,面对社会上复古文化的流行,应放天教授认为这是对创新的冲击,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复古文化的背后隐藏极度的不自信,这是中国设计的一个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