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晚报11月30日】 随着冬天的来临,“死宅”的生活方式在一些年轻人之间再度盛行起来,又催生了越来越多的上门服务:要洗衣服喊家政上门、想美甲了约美甲师上门,甚至以往想都不敢想的洗车、修车也可以请师傅上门了。无锡的上门经济似乎要在这个冬天热起来了。
“创新”模式登陆无锡
前不久开进锡城的“泰笛”,是一家专做上门服务的互联网企业。公司上海总部工作人员武小姐接受采访时介绍,他们做的是上门送花和插花的服务。客户通过APP下单预订花卉的品种和数量,企业派人上门送花,并修剪、搭配。除了家居用花,还在发展写字楼送花服务。一些白领购买了季卡或年卡,每周在办公室都会收到不同的花束。据她透露,这种模式在北京、上海已经做得很成功,公司已经获得了第三轮融资。
由百度投资的“e袋洗”是今年4月份开进无锡的另一个互联网上门服务企业。该公司原是北京的一家洗衣店,在“创新”潮中搭上了互联网的车,开始向全国拓展。他们也是由客户通过APP 或微信预约洗衣时间,由服务人员上门收衣服,当场计价,客人再通过手机支付洗衣费,在手机上还能看到衣服洗涤的进程,72个小时内衣服就能洗好再送回来。这个平台还引入了保险公司,衣服如有损坏,可通过保险理赔。“我们在无锡并不经营洗衣店,衣服主要送到有资质的大洗衣店里去洗,洗衣店利用我们的平台给他们这样的实体店增加了业务。”该平台无锡负责人刘女士介绍,旺季里他们一天能在全市收到七八百份单子。
想要叫好有点难
外卖、专车、保洁、按摩、美容、保养、洗车、家教……能提供上门服务的品种是越来越多了,但记者采访中发现,尝试过这些服务的消费者,却很少人对这些服务的质量感到满意。
白领曹女士有请保洁阿姨的习惯。以前多通过中介公司,前段时间也“赶时髦”改用APP了。“价格上是便宜了,简单的家庭清洁10元能包两个小时,以前光是中介费就要十几元。”但用下来,她却觉得还是通过中介好,因为在中介公司,可以准确地交代自己的要求、用APP沟通上明显不那么方便。不到开门那一刻永远不知道自己挑的人是什么样的,风险性大了。
因为许多互联网平台的“中介”是完全技术性的双方对接,并没有人真正帮助考察、筛选,市民郑先生就坦言对安全性有担心,上门服务是需要对陌生人敞开大门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都是需要考虑的。他曾想通过APP请老师到自己家里教孩子书法,但注册帐号后,只有课程的选项,自己留下地址、网上支付后,一切都结束了,“作为买家根本不能选择人选,不能查看教师资质,甚至连性别都不能挑,这样很难放心。”
采访中发现,市民对服务人员不在家中逗留的服务,像专车、外卖等的认可度都不低。可一旦涉及长时间上门逗留,且涉及技术质量的服务项目,接受程度就比较低了。
新模式也需要有规范
江南大学商学院副院长王育红表示,上门经济可以算是一种新兴的经济业态,这种经济模式的出现与市民的消费需求是密不可分的。未来的工作时间、强度及生活状态决定了这种模式会越来越叫座。但从事上门经济的个人和平台都必须解决相应的发展阻力。
首先是行业规范的问题,因为目前任何个人都可以通过APP成为上门服务的提供者,而运营商没有严格的删选机制。“没有按摩资质的个人为了赚一些外快,在APP上申请就可以提供服务,而选择上门服务的消费者甚至不知道上门服务人员的健康状况。所以平台必须对服务的提供者设立相关的进入标准。因为目前政府部门对APP还没有监管机制,所以行业经营的风险还得平台自己把关。
未来企业的趋势是“小而美”,且能满足私人订制的需求。“上门经济”会是很多新锐创业者选择的方向,但不是所有创业者都会成功。中国最大的创新创业商圈“黑马会”无锡分会负责人施梦莲女士认为,“上门经济”可定义为订制化服务,由于它的便捷性,对现在来讲会形成一种趋势,以后也会出来越来越多的上门服务企业。对于“上门经济”的创业者,首先要关注流程,流程的再造、创新以及人性化很关键,如果考虑得不周到,失败的概率就很高。
拉动就业,冲击实体店
记者从“e袋洗”了解到,该企业创新的方式是利用平台提供了全民创业的机会。上门接送衣服的人员很多是兼职的,也包括一些全职太太,做一单结算一笔跑腿费,跑得多的一个月可能赚到上万元。同时,一些年轻人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开自己的网上洗衣店,他们不需要投资店铺和洗衣设备,只要发展客户就行了,有了自己的客户群体后,他们就能从洗衣订单中获得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