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日报7月3日】越来越多的人对社交媒体表现出疲惫与反感。
各种社交媒体里充斥着职场定律成功必备、情感领悟心灵鸡汤、乔布斯或柏拉图等语录以及流行段子……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每个人的自由,当我们看不惯别人的时候,人家可能也在看不惯我们。
但是,不少人正在反思和追问:除了吃喝玩乐自拍之外,还有没有一种能让我们静下心来寻找快乐的生活方式,基于一种发自内心的喜好,真诚地与他人分享、交流。正如梁文道近期在一个公开的场合说:“我会问我自己,为什么一定要用这个工具,我真的需要吗?我是在怎样的情形下使用这些社交网络账号?是因为大家都在用所以我一定要用吗?”
人们对工具的依赖不可避免,我们并不排斥工具,只是想探讨一下,当其负面效应开始凸显并影响、左右大家的生活时,如何适当地规避这些外界的困扰,用一种有情怀的方式来保证生活的品质,追求内心的安静。
他们正是这样一群人,正在追求成为一个有情怀的人。
■希望蒲草成为
无锡的文化标志
人物:王大濛 退休前任教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
一直以来,人们知道王大濛,是因为他的文人画。而最近他却因为蒲草而屡屡被人们提及。前不久,王大濛在苏伽美术馆举办了一场蒲草展览,原本并没有大力宣传,却意外地结识了很多从深圳、北京赶来的观众。这些观众中有老人、年轻人以及小朋友。其中不乏一些看起来比较时尚的年轻男女,王大濛问他们为什么来看展览,他们回答:蒲草有一种文化范儿,感觉雅致,有味道。
“这其实也是我为什么喜欢蒲草的原因,中国蒲草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那时候它是作为药草在使用,而到了唐宋时期,大量的文人开始喜欢并种植蒲草。其中有名的如苏东坡。”王大濛说,文人种植蒲草的历史这么悠久,但今天的生活中知道它的人却比以前少了许多。
在王大濛看来,历代文化人心目中,蒲草所具备的内涵是作为一种人生理想去追求的,这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长在深山小溪边的蒲草耐寒苦,这象征了中国文人身上那种孤傲的品格;它安于淡泊,独自长在深山间,不需要别人来看它;它侣清泉、白石象征着人格的高洁。”总之,生于野外则生机盎然,富有而滋润;着厅堂则亭亭玉立,飘逸而俊秀。这一系列独特而高尚的内在气质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
王大濛对蒲草十分钟爱,他在《蒲草》一书中说,早晨起来第一件事便是与蒲草见面,感受它劲挺神旺,清润洒脱的气质。自己珍爱的同时,他热衷于与别人分享,让更多的人来欣赏和传承这样的美好事物。多年来,他结交了叶君然、陈原川、陈刚、朱跃等许多朋友。在江南大学里,不少他的学生也受其感染,喜欢上蒲草。无锡一时间成为全国蒲草界的高地之一。
“文化事业一定要有一批真心喜欢的人在做才行,我们无锡的蒲草种植与收藏正在逐渐繁荣,我觉得接下来完全可以建立一座蒲草园。让大家提到蒲草就绕不开无锡,这样对提高地方的文化地位就更有意义。”王大濛说。
离开无锡时留下
一段美好的记忆
人物:陶 菊 大四毕业生、即将读研
在江南大学读了四年书,在即将离开无锡的时候,陶菊发起了一场制作书签的分享活动。
6月28日,活动现场来了十几位有兴趣的朋友。陶菊手把手地教大家制作书签。“那种分享的喜悦是发自内心的。”陶菊说。从小就喜欢画画、写字,动手的兴趣一直在培养。上了大学之后,当同学们的闲暇时间沉浸在各种社交媒体中的时候,陶菊总是不忘留下一段时间动手制作一些小物件。而各种雅致精美的书签就是她特别喜欢做的一种。
“清晨的时候,坐在有丝丝日光的窗边,泡上一杯带着微微清香的茉莉花茶,然后打开一本喜欢的书,从昨日用书签标记的页码开始继续下一个迂回的故事。”陶菊的脑海中时常浮现出这样的景象。
她说,一直喜欢的三联书店的宗旨:生活、读书、新知。记得和朋友聊天谈到想成为怎样的人,当陶菊一直在努力回忆该用怎样的美好品质来概括,那位朋友淡淡地回了一句:我想成为一个有情怀的人。
“我一直不明白怎样才能有情怀,但是我想不如在这样的时光里去做一些自己喜欢并乐此不疲的事。”陶菊说。一直在和朋友推荐皮埃尔·约瑟夫·雷杜德的植物图谱,也喜欢去博物馆看着各种描绘出来的植物的曼妙,喜欢在花绽放的时候去捕捉那样的瞬间,也喜欢在纸上描绘每一朵花的盛开。在西塘遇见一些押花的手艺品,总是忍不住心动地把它们带回了家,也喜欢这样简单去动手就能感受到的美好。想把这样简单的美好也分享给你们。一枚小小的书签:夹在书里便似乎能够感受到这些花朵的芬芳。
静静地有了收获之后,通过互动性的活动分享给有需要的人,在这其中能收获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陶菊说,和这些人在一起觉得很投缘,时光过得很快。暑假过后,她将开始在杭州一所大学读研,不过她还会时常回到无锡,重温这些美好的记忆。
手工可以让
我们内心趋于安静
人物:张金辉 公司白领
许多人刚接触的时候,实在看不出来,张金辉还有手工木艺这门小手艺。
张金辉说,有些发自内心的爱好,无论外在环境如何变化,它都会始终存在,只是在等待“枝繁叶茂”的那一天。
张金辉来到无锡五年的时候,对于工作和生活感到有些不满。她觉得,似乎已记不起自己漂泊异乡所追求的初衷是什么了。张金辉戏称,出身理工科的她做的是“女汉子”的工作,领着不高的薪水,住的是合租房。为什么不能改变一下呢。于是,她拿出大半的积蓄,开始学习英语。后来顺利进了外企,待遇改善,物质上越来越富足,住在自己的房子,可以坐在喜欢的书桌旁看书,坐在罗汉榻上品茶。
生活似乎可以知足了,但是折腾的心又不安宁了。张金辉想着,长这么大,还没有什么成就感强的兴趣,偶然机会,让她了解到手工木艺。“人人都有一颗向往艺术的心,虽然全无功底,但是阻挡不了满腔热血,当时一下午就买了简单工具及各式木头。凭着兴起,两天就完成了处女作,紫苏木细圆木镯。”张金辉说,开始时虽然成就感十足,但是创造性欠缺。
后来,张金辉查阅了很多资料,又陆续开始琢磨一些新的做法,如木镶嵌银技术。说干就干,随后她认真做了一把紫光檀配银粉装饰,虽然第一次尝试时的作品有些粗细不均,歪歪扭扭,但是能做出独一无二的小物件,送给好友,聊表寸心,知足了。
“有时候当我们觉得无所事事的时候,静下心来琢磨一些东西可以为我打开一扇窗,似乎人生还可以另一种活法。”张金辉说。
前不久,一个偶然的机会,张金辉接触到了“簪花步摇”,她发现自己动手也可以做得很雅致。虽然鲜艳的颜色、珠珠穗穗的造型,在现在看来有些不合时宜,但张金辉决定任性一下。没想到,做出来的试验品在朋友圈引起了共鸣。在众多朋友的鼓励之下,前不久,张金辉也组织了一场线下的手工制作簪花的亲子活动。
“交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张金辉说。
筑一处小屋
安放大家的美好
人物:陈君怡 注册会计师
陈君怡在辞职之前是一名注册会计师,工作近10年来,忙忙碌碌中,她常常有这样的想象:在悠悠的古运河边上,青瓦白墙的老宅子里有间斗室,简单的家具,窗边案台上的小香炉里青烟袅袅,屋子中间一尘不染的旧长桌上沏着一壶茶,可以自个儿在那里看书发呆,抑或约上三五好友围桌而坐,相视而笑,让时光静静地流淌。
去年深秋,一个偶然的机会,陈君怡在南下塘附近租了一处小楼,取名为“三杯茶小馆”。有了这么一个心目中的好场所,她开始寻思着怎么不辜负它。除了自己,也能让情投意合的朋友们来使用它,让它能够唤起很多人心底存放着的那份美好。
大学时期,编过校刊的陈君怡,一直对文字有着莫名的钟爱。于是,她开通了一个名叫“三杯茶”的微信公众号,开设了一个物品故事分享的专栏。大家可以选择自己的物件或搜罗的好东西,同时为物品写一段文字,然后把物品和文字一起放在这个平台上与大家分享。
每一次投稿被录用,就能免费使用“三杯茶小馆”一次,你可以在这里自个儿发呆自娱,也可以在这里约上三五好友品茗聊天,当然也可以在这里组织有意思的活动。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十来位朋友在陈君怡的“三杯茶小馆”里举办了主题分享活动,其中有营养早餐制作、工笔画授课以及上面陶菊和张金辉两位分享的书签制作和手工木艺活动。“虽然每次活动只有十几个人,但是现场的氛围很好。”陈君怡说。小屋每年的房租费需要一些费用,不过陈君怡觉得借助小屋不断结交到新的朋友,能与朋友们在一起分享喜悦这才是最重要的,至少目前她想保持活动的公益性。
本文来源:无锡日报http://epaper.wxrb.com/
原文链接:http://epaper.wxrb.com/paper/wxrb/html/2015-07/03/content_4974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