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日报7月18日】低价竞争、快递车辆违规上路、快件安全存隐患……新华社记者调研发现,中国的快递业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一系列焦点问题不容回避。有人因此发出疑问:中国快递业还能火多久?
焦点一:“以价换量”的发展模式亟需改变
快递火了,新注册的小微快递公司不断涌现,大型民营快递企业依托加盟模式迅速扩张,一些地段的加盟网点转让费达100万乃至上千万元。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全国有1万多家快递企业,具备全国网络的企业近70家,不少公司处于亏损状态。
“一家依靠风投不断注资的企业一年亏损5亿多元。”业内人士透露。据业内统计,快递单价近年来不断下降,2005年平均单价为27.7元,到2014年只有14.7元。在劳动力、油品等快递成本要素上涨的情况下,这种低水平的扩张难以维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魏际刚说,中国快递业务量世界第一,但“以价换量”的发展模式亟需改变。
焦点二:行业大而不强
“中国的产品可以出口到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没有一家国内快递企业能送达,只有国际快递企业巨头可以。”魏际刚认为,我们全球性的快递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国家邮政局发布的2014年快递市场监管报告指出:“发展模式较为粗放,行业大而不强。”
快递物流咨询网首席顾问徐勇告诉记者,我国快递包裹的增长量超过美国联邦快递和UPS,而快递业的收入只相当于它们的八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
焦点三:行业诚信体系尚未建立
“不规范经营、损害消费者利益、安全问题,快递的诚信体系还没有建立。”江南大学副校长金征宇说。
国家邮政局对2014年快递业消费者投诉做了统计,每百万件快递包裹中,有效申诉最低为4.6件、最高为62.8件,差距达十几倍。延误、丢失、损毁仍是消费者申诉的突出问题。
而据快递物流咨询网的抽样调查,90%以上的客户不愿意配合快递员验视快件。一些快递公司对是否严格执行开箱验视,也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焦点四:行业“用人荒”如何破解
每逢电商大促、快递包裹“围城”,快递员人手短缺成为常态。高端管理人才缺乏、一线快递员流动性大,未来谁来做快递员?
记者走访了众多快递企业的加盟网点发现,企业的用工成本已经超过运营成本的一半,且每年以10%-20%的速度上涨。快递员流动性高得出奇,差不多每年要换掉一大半,每年“双11”前快递员辞职是常态。不仅一线快递员经常出现用工荒,快递企业在经营、管理、技术各方面,都存在人才短板。
焦点五:给予快递车辆合法地位还需等几时
一家年业务量超过10亿件的大型民营快递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全网系统每年因车辆问题被查扣罚款的金额超过5000万元,“这还是保守估计”。
根据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相关规定,客车不能装货,货车不能进城。然而,一些快递企业把依维柯、金杯等客车拆掉座椅后运货,被相关执法部门查扣自然是家常便饭。
业内人士建议,对快递车辆的相关政策适当放宽,实行统一标识和规格,上牌备案,加强管理,并协调相关保险公司开辟新险种,为事故后赔偿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