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阅读的“那些事儿”

发布日期:2015-05-25 来源:无锡日报 □本报记者 杨洁丹 

资料来源 无锡日报
  【无锡日报522日】日前,江南大学举办的“青年汇读”读书沙龙颇受欢迎。本次活动邀请了河海大学金林南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两位青年教师唐忠宝、侯勇博士作为主讲嘉宾,和同学们讨论媒体时代阅读的“那些事儿”。
  阅读的本质没变
  金林南开场说,“我是一位被称为‘脸上长着老年斑,心里还有着青春痘’的主儿,跟年轻人在一起这是我人生最美妙的时刻”,颇为风趣。其后他与学生们一起聊在自媒体时代的读书特征、阅读带来哪些变化以及在阅读过程中如何理解阅读给生活带来什么等问题。
  对于阅读,金林南有自己的见解,读书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他开门见山地指出自媒体时代阅读变得平民化、内容符码化、文本供应营销化以及阅读习惯消遣化。“互联网让我们把阅读变成一种消遣。它带来的文本的生产、销售和供应方式尽管不同于纸质书本的时代,但它不能完全满足阅读的完整需要,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传播媒介即使发生了改变,但阅读的本质是不能发生变化的。”
  每门学科都有典范,在解读自己领域时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他认为在现有课程体系下,国内的文科专业学生学习的学科内容是远远不够,“不少学生完成了自己的学时,但并未掌握学科最前沿、最经典的内容。想要触摸学科的源头、基本理论、文本范式、创始人的思想等,这些都需要通过阅读经典文本来完成。”
  阅读可直抵人性
  “经典不同于流行。阅读经典有时候是非常痛苦的,因为它触摸到人类生存、生活中最紧张的那一部分,但沉浸在经典中是非常幸运的事。”金林南说,读一本书没有疑问是最大的疑问,很多疑问来自于作者表达的思想与读者已有的信念产生了冲击。“产生冲击你才会有疑问,能够接触到这样的书,是三生有幸的事。”
  阅读是教育的形式之一,教育让人的灵魂转向,平常生活中人的灵魂面向容易满足人类欲望的方向,阅读就是让人从这里面超脱出来,让我们的灵魂直面永恒的东西。阅读的过程就是让人的潜能不断激发出来的过程,让人获得越来越多的可能性,而不是越来越具有现实性。走出校园不是阅读的终结,而常常是阅读的起点。
  金林南说,“我们阅读经典是领悟经典创始人之间的对话。”他将柏拉图的《理想国》读了不下50遍,从读本科到现在都读,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感悟,“因为文本本身的意义是伟大的”。阅读者的知识背景在发生变化,对语文本的解读也不一样。读经典并不是一蹴而就,今天的读是为了未来的理解和再一次读做准备。“当你真要获得某本书给你的教义,是在伴随着你的知识结构的变化,不断不断地累积起来,不断更新的。”
  金林南认为自媒体时代,接受高等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仍是养成良好的阅读经典的习惯。“对自己文明的源头,对其他文明的经典都要有了解,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基础性的文明教养。”

本文来源:无锡日报http://epaper.wxrb.com/ 
原文链接:http://epaper.wxrb.com/paper/wxrb/html/2015-05/22/content_487970.htm 
阅读( (编辑:董小平)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