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报4月24日】从创业孵化、加速培养到真正步入市场,江南大学有机组合各项资源,立足行业特色鲜明的学科优势,以创新带动创业,努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创业人才——
把大学办成“创客”摇篮
■本报记者 任素梅本报通讯员 王芳
“感谢校、区合力创造的优良创业环境,ITC创业团队将勇赴市场实战,实践创业梦想,实现人生价值。”4月10日上午,江南大学·南长区“众创空间”共建签约暨南长区科技人才综合服务中心启用仪式在无锡市举行,江南大学数媒学院学生、木兆水原公司创始人之一顾馨宁在发言中激动地表示。她的公司将和其他5家ITC创业团企业一起正式入驻校区共建的写字楼,在配备咖啡吧、健身房、会议室的开放式孵化空间中,近距离接触创业企业和社会企业家,零距离接触市场。
江南大学·南长区“众创空间”共建签约,是继ITC大学生创业团联合评审会、协办会、注册一条龙服务后校地合作的又一重要举措。近年来,江南大学深化创业工作模式改革,为打造“意识培养—能力提升—实践模拟—项目孵化—专业服务”五位一体的立体联动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作出了积极探索,培养出了马腾、刘东、冯漉等一批大学生创客明星,涉及创意设计、电子商务、软件开发、文化传媒等多个领域。
分层化的“创课”教育,激发创业意识
走进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大楼,墙壁上、走廊里、教室内……随处可见学生们有趣的创意作品。该院党委副书记李荣华告诉记者,设计学院的学生是一群将创新视为信仰的人,大楼的任何区域都是他们的作品展览区,大家都喜欢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分享创新的乐趣。而设计专业的核心生命力就是创新,只要学生们敢想,社会有需求,就能实现创新创业的愿望。
在李荣华看来,江南大学营造的创新创业氛围非常好,学校分层化的“创课”教育模式,激活了学生们“爱折腾”的基因。学校建立了三级创业课程体系——面向全校学生的公选课程群,面向商科学生的专业课程,以及面向“创业学院”学生的提升课程。学校通过“选、引、聘、挂”等方式,聘任百余名创业导师,同时打造“创江南”大讲堂、“企业家导师面对面”、“创业工作坊”等创业讲座、沙龙以及“本科生创新论坛”等品牌活动,让学生感知创业文化。
“创业学院”是2011年江南大学为有创业意愿和潜质的学生打造的平台,这是个虚拟学院,却组建了“创业精英班”实体班级,每年学校从大二学生中挑选30人组成,教学内容以创业实践辅导为主、课堂理论渗透为辅,培养工作贯穿大三至大四。徐林是该校众多创业者之一,目前已注册成立一家公司,管理10多人的团队,月销售额15万元。“我在大二时进入‘创业学院’,学院教授了我撰写营销、商业计划书以及商务沟通等知识,对我的创业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徐林说。
分类化的“创践”载体,点燃创业梦想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院长辛向阳告诉记者,社会发展带动了商业模式的改变,很多商品可以通过智能制造的模式批量定制,这要求现代教育模式与未来商业模式紧密挂钩。江南大学有一群有创意、有技能的学生,通过在学院“整合创新设计实验班”的学习,这些学生在专利说明、用户产品研究等职业能力和素养方面得到很好的训练,他们也敢去做一些事情,这时学校就要给他们提供“捯饬”的平台。
对此,江南大学通过创业培训、创业项目、创业大赛三类平台建设,突出实践,规范管理,重点提升学生创业实践能力。江南大学每年定期为创业学生提供“全球模拟公司”创业实训、SYB等免费创业培训,同时,该校以各级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创业智库”计划为抓手,大力培育创业项目。2012-2014年,该校有5800多人次参与国家、江苏省、校级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其中创业训练项目立项76项,部分项目已注册实体公司。
冯漉是该校大学生创业的典型,她创办的无锡种子创意设计有限公司为上百家企业提供服务,年营业额达百万元。在江南大学读本科及研究生期间,她积累个人作品百余件,获得创意设计类奖项20余项,其中包括国际红点设计大奖与IF国际设计大奖。这与江南大学营造的创业大赛氛围密不可分。据介绍,江南大学不仅举办了“创新江南”科技创新与创意创业文化节,还先后联办和承办了国家、省、市级多项创业比赛,并积极组织学生参赛,提高他们的创业实践能力。
全真化的“创孵”平台,助推创业项目
“创业不只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表达,创业者要了解社会需求和商业价值。”辛向阳说。近几年,江南大学抓住初创企业发展的“痛点”,实现从“保姆”到“经纪人”服务角色的转变,提升为大学生创业服务的水平。校地联手打造“江南式创业链”,成立8大创业服务平台,与10余家机构合作,为大学生企业提供财务管理、知识产权、优化纳税、金融投资等服务;筹集创业教育经费,与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共设创业风险基金,用于教学改革、师资培训、项目孵化等。
江南大学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任李红认为,学校需要把创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学生的创新思路才能变为现实。该校每年有3%左右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而对于经过创业培训的学生来说,最终有70%的人能够成功拿到营业执照。“我校创业基于专业,以优势学科为支撑,注重地方特色产业,对接各级政府、科技园、产业园,通过全真化的‘创孵’平台,助推项目实体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