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惠山祠堂群六集纪录片将开拍 “家国同构,修齐治平”被提炼成主题内涵

发布日期:2015-01-23 来源:江南晚报 文/张月 
资料来源 江南晚报

【江南晚报123日】为配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无锡市与中央电视台正在联合打造一部深度呈现惠山祠堂群的纪录片。记者获知信息后,第一时间采访了担任该片总策划、总撰稿的江南大学庄若江教授


  今年完成,2016年清明节播出

  据了解,计划拍摄的这部纪录片分6集,每集40分钟,将于今年3月开机,预计年内完成,争取在2016年清明节播出。122日,总制片于鹏和另外两位央视编导已抵达无锡,进行首次踩点。庄教授透露,该片完成后会在央视“探索·发现”栏目首播,并在央视9套纪录片频道或其他频道复播。
  庄若江表示,在内容呈现上,她思考了很久。“首先要反映出祠堂群的历史文脉,就是惠山祠堂群的形成、沿革过程。”惠山脚下100多座祠堂是在1000多年间逐渐聚集形成的,许多资料认为惠山祠堂始于唐朝,但她觉得应该更早。像华孝子祠的祀主华宝是东晋的,唐代始建有些牵强,可能是建了毁,毁了再建。另外惠山祠堂群形成的地缘因素也得讲清楚,为什么都集中在此?这里靠山,又通运河,交通便利。在后来的形成过程中,又与米市、布码头都有关系。
  庄若江直言,要把祠堂形式的博物馆用镜头讲清楚并非易事,她打算通过一个个祠堂里的祀主故事来形象地解读祠堂的文化内涵。这些祀主,他们有许多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典范人物。此外,展示江南文化与人物的关系也是该片的叙述重点,比如祠堂与苏东坡、陆贽等文人之间的联系,祠堂与惠山泥人的关系,祠堂的建筑等都是该片要表达的内容。“我们虽然是在拍摄一部文化遗产的纪录片,但与宣传无锡是同步的。把惠山祠堂群的历史说好了,也就把城市的历史说好了。”

  “家国同构,修齐治平”或成申遗重要思想

  “天地君亲师”是中国民间祭祀的对象,体现出中国传统道德中敬天法地、忠君爱国、孝亲顺长、尊师重教的价值取向。而作为中国历史遗存精华的世界遗产,也反映出了这样的精神信仰。祭天有天坛,祭地有泰山,祭君有明清皇家陵寝,祭师有曲阜“三孔”,而祭亲,目前还是空白。无锡惠山祠堂群是中国宗族血缘社会“亲”文化的代表性遗产,而“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尚未有与其价值相同的遗产类型。鉴于此,应该围绕惠山祠堂群的“亲”文化做文章。
  上月21日,无锡申遗顾问、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来锡交流惠山祠堂群申遗进度,讨论申遗核心价值。庄若江的发言,受到陈同滨的认可。她把惠山祠堂群的主题内涵概括为八个字:“家国同构,修齐治平”。她认为,在这一核心文化的观照下,惠山祠堂群的许多文化内涵才能归纳到一个文化系统中。“我认为,只放在‘亲’字上做文章,会把惠山祠堂群的文化价值说低了,说小了,‘亲’ 的概念罩不住祠堂深厚的文化内涵。”庄若江说。
  庄若江进一步解释,她提出这个概念是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家国的“家”和家国的“国”是一种制度,都是君主制,统治者治国是通过治家来实现的。祠堂里供奉的都是对国家有贡献、遵纪守法、忠贞不渝、为民的人,这样的人是楷模,而国家法律顾及不到的角落都由家法来执行,家法规定你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对于中国人来说,家族里面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在这次拍摄的纪录片中,庄若江会把“家国同构,修齐治平”贯穿其中。“祠堂群虽小,但折射出来的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在家族文化里,主张首先要正心,要有正确的人生观; 然后修身,按照儒家所要求的人的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然后是齐家,管好了家才能去治国。”(张月/

本文来源:江南晚报http://epaper.wxrb.com/
原文链接:http://epaper.wxrb.com/paper/jnwb/html/2015-01/23/content_458881.htm

阅读( (编辑:董小平)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