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日报12月7日】毕业生总量大、结构性矛盾突出,是当前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主要压力。昨天,江南大学举行2015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江浙沪等12个省市260家企事业单位进场招贤纳士。在招聘会现场记者了解到,虽然企业岗位数量较往年增加,然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有增无减,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是不少大学生的普遍感觉。
岗位数量虽多,但进心仪企业却很难
“就业不难,但要找到自己心仪的企业感觉比登天还难。”物联网学院电子通信专业研三的小仪说,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今年来校招聘的企业数量和岗位数量都不少,但要进自己心仪的企业难度却比去年还大。
江南大学学生职业发展协会校园招聘部门负责人郑志杰说,无论是世界五百强企业还是中小企业,校园招聘的热情都高于去年。今年9月到11月间,江大的企业单场招聘会数量已经达到了279场,而去年同时段为237场。
不过,郑志杰认为,虽然用人需求大,但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直接表现为“大企业难进”。苏宁云商无锡地区人力资源负责人过蕊梅告诉记者,出于企业发展的考虑,今年对应聘应届生的要求有所提高。“这个要求不是指学历,而是综合素质。比如我们在面试环节增加了‘方案陈述’一项,要求学生能够有创新思维和清晰的表达能力,可以处理实际问题。”
越是大的企业“门槛”越是高,进入500强企业的难度越来越高是肯定的,“联合利华之前办了单场招聘会,接近五百学生参加,但最后签下进入面试的人屈指可数。”郑志杰说,大企业用人机制有弹性,遇上好的增加岗位,没有合适的则“宁缺毋滥”。
不限专业,优秀人才“先抓住后培养”
小唐是文科生,今年就业形势紧张,新学期开始她就一直忧心忡忡,担心专业会让自己的简历“一份都投不出去”。不过,在真正开始应聘后发现,不少用人单位却写明不限文理,其中还有不少是知名企业,这让她松了一口气。
“不限专业、不限文理”,是今年不少企业摆出的新的用人政策。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让不少企业作出了调整。平安人寿人事部门负责人欧阳女士说,今年无锡分公司的应届生招聘人数为15人,全部都是文理不限、专业不限、学历则为本科以上,“‘硬杠子’基本是没有,我们只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要求。”欧阳说:“往年招专业特别对口的大学生,但进企业后依然不能很快上手,今年还不如就放弃专业要求,来找更优秀的学生。”此外,不少企业除了不限专业,更“不限岗位”。一家苏州的外资企业有关代表说,应届大学生入职前两年是“管理培训生”,各个岗位轮岗,接受企业的综合培训,“这样能达到企业和人才的相互适应,更有利于个人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对此,江南大学学工处负责人崔宝同认为,“高校本科教育近年来一直有淡化专业的趋势,而更强调基础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企业也逐渐认同到这一点,由此带来变化对于就业供需双方来说都是好事。”
基层就业是主渠道,鼓励学生扩大视野
据统计,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750万人,较去年727万人又有所增加。但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用人需求也在逐年增加。
中小微企业是吸收大学生的主要渠道,这些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虽然起点年薪较低,但发展潜力也巨大。崔宝同说:“到中小微企业、二三线城市企业就业的基层就业方式每年都要占学校就业毕业生数量的六成,而回访数据也现实,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对于个人发展来说其实更有利。”
记者了解到,当天进场招聘的不少都是中小微企业,其中还有无锡新区、滨湖区和扬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组团参加招聘。“学校也更加主动地把中小微企业、特别是新能源、新媒体、互联网等新兴行业的企业推荐给学生,通过组织专场、单场招聘会等方式,为学生扩大就业视野,更好实现就业。”
本文来源:无锡商报http://epaper.wxrb.com/
原文链接:http://epaper.wxrb.com/paper/wxsb/html/2014-12/07/content_4476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