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微慈善在锡城渐成时尚

发布日期:2014-10-24 来源:江南晚报 蔡佳、吉可 
资料来源 江南晚报

【江南晚报1024日】昨天上午,位于溪南新村的恒海希望工程图书馆很是热闹:华夏银行小组交来了2400元善款,许阿姨推着小车送来了一批冬衣,志愿者张经济老人带来了20名安徽贫困学子的名单……1993年已故新四军老兵秦洪创建的无锡第一个民间慈善团体恒海希望工程,如今已由秦洪的儿子秦小兵接力。慈善路上,恒海不寂寞。20多年来,锡城类似的慈善团体陆续成立,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身边的微慈善圈,或多或少地默默付出并快乐着。

  革命老人身后是900多人的慈善大军

  20多年来,恒海希望工程共筹集慈善基金100多万元,衣被20多万件,共救助了8000多人次。追溯恒海希望工程的起源,必须要提到已去世2年多的秦洪老人,从当年召集儿子、儿媳、女儿,一家4口人集资300多元助学金帮助电视上看到的几个重庆贫困生上学,到后来走街串户感召身边人一起助学,她人生最后近20年的夕阳红因此绚烂到了极致。目前,这个工程有900多人“加盟”,当中既有企业职工,也有公务员以及私营业主,甚至有进城务工人员。他们达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年向团体捐赠至少100元的爱心基金,有的老年人还将自己庆寿的钱用于捐赠。
  近几年,在微博和微信平台的推动下,不少外地爱心人士也慕名而来,善款来自北京、福建、台湾及海外。秦小兵说,其实团队中许多人的生活并不宽裕,但他们都愿意尽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就连送爱心的交通费也是志愿者们自己承担。
  团体成员还特别注意慈善爱心的家庭接力,家住溪南新村的张阿姨已经连续献了20年爱心,如今她的孙子即将出生,她也将为孙子捐助善款,让他从小就融入这个爱心大家庭。8岁的吴沂霖从小跟随妈妈做公益,今年她又捐出了200元压岁钱。
  秦小兵称,目前,恒海希望工程共有23个点,20多名爱心团队组长一方面号召更多爱心人士参与,同时募集善款。陈艳梅是其中的一名组长,她告诉记者,之所以加入这个爱心大家庭,是被秦洪老人感动——虽然有着近万元的离休工资,但秦洪始终过着清贫生活,几乎所有的钱都捐入了爱心基金。加入这个团体后,陈艳梅乐此不疲,如今她的家人、朋友、同事都和她一起为困难群体送温暖。
  陈艳梅说,该工程的运营模式公开透明,募集的善款存放于银行,由第三方直接管理。记者在恒海希望工程图书馆看到了厚厚的账目本,有善款收入账目、捐赠支出账目、收据以及捐助调查表。在善款收入账目中详细地记载着捐赠人的姓名、捐赠日期、金额等信息,而在捐赠支出账目中,则清楚地记录着每一笔善款使用的日期、捐赠原因、途径等。随后,记者关注了恒海希望工程的微博、微信账号,这些平台及时公布了每一笔善款的用途。

  20多年来微慈善团体和个人越来越多

  从1993年以来,锡城类似恒海希望工程这样的微慈善团体陆续成立,比较知名的就有夏阳爱心助学会、“钢丝善行团”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成立于2004年的无锡夏阳爱心助学会,10年来已累计资助陕西略阳贫困学生1000余名,累计资助金额达400多万元。会员朱先生已连续8年参加助学,他说,每年助学会秘书长徐启源都会带着钱挨家挨户找到每一位学生,把钱送到资助学生手中,而且爱心账目每年全部公布,大家都特别踏实。
  而参加“钢丝善行团”门槛更低,成员杨女士说,只要在新浪微博微公益捐赠1元钱,就能获得爱心捐赠的流水号。不仅捐助方便,而且每一笔捐款都能详细看到用处,觉得很踏实。她坚持每天捐1元钱,至今已捐了400多天。“每天坚持捐1元钱,能成就我们一辈子做好事,其实也不是一件难事,心里倒挺开心。”在她的带领下,一家人都加入了献爱心的队伍。
  采访中,记者遇到了不少工薪阶层也很乐于加入到微慈善队伍奉献着自己的爱心。退休工人刘桂英说,看到受到帮助的人摆脱困难,心里特别快乐,这种快乐是金钱无法买到的。年轻人夏燕说,做慈善是件很快乐的事,同时对于孩子的教育也很有帮助,每次帮助别人时,她都会带着女儿一起去,这种爱的教育远比说教效果要好得多。每年暑假,夏燕会带着女儿去安徽等贫困地区帮助那里的孩子,慢慢地,女儿会省下零花钱悄悄塞给贫困孩子。

  微慈善渐成时尚,也需要扶持和监管

  江南大学心理学教授王君柏认为,来自凡人的点滴善举,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微慈善概念也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成为一种时尚,更可能带动整个社会的点滴改变。
  王教授介绍,大的组织有上千人,小的组织则仅由几个同学组成一个团体,帮助扶持有困难的同学,这种微慈善的意义在于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可以更加有效直接的渠道帮助到求助对象,是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微慈善符合社会现实需要。公益是全民的,个人捐款能力有大小之分,但爱心的分量是不能以捐款的多少来衡量的。做慈善最难的就是持之以恒,一些市民经济并不宽裕,自己平日省吃俭用,却经常为帮助别人出力,大灾多捐,平时小捐,体现了一种爱心的奉献。
  王君柏认为,鉴于制度建设不完善、规范性不强,民间慈善力量难免会有良莠不齐的现象,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的扶持和监管,让这种公益行为健康发展。

本文章来源于:江南晚报http://epaper.wxrb.com/ 
阅读( (编辑:董小平)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