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日报10月28日】投资200多万元,占地62亩,这是分界镇张竹村屈指可数的养猪场,而它的主人却是一位年仅28岁的身患二级肢残的年轻小伙。外出打工学技术,回乡创业富乡邻,与很多返乡创业者一样,刘帆把梦想扎在了农村,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收获财富与快乐。
返乡创业 梦想扎根农村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分界镇张竹村刘帆的养猪场时,他正在忙着给产后母猪打疫苗。28岁的刘帆2009年从江南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做过一段时间的软件开发,但由于18岁时不慎摔伤腰椎,导致行走不便,刘帆不得不放弃自己喜欢的工作,跟随父亲去浙江做生意。刘帆告诉记者,他在浙江偶然遇到一个养猪专业户,该专业户说“养猪只要养得好,永远都是艳阳天”,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刘帆那颗不安分的心。
在父亲的支持下,2011年刘帆回到家乡,办起了养猪场。创业的过程是艰苦的,尤其像刘帆这样的残疾人,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养猪是件粗中有细、脏累相伴的活,为了节省养殖成本,刘帆自己学着给猪治病、配药、用药、打针。由于自己行走不便,刘帆还特地在网上买了辆电动车,每天频繁地来往于各个猪圈之间。
不畏艰辛 自强破难题
起初,尽管自己付出很多的心血,可养猪还是遇到了难题。“2011年刚开始起步的时候,小猪生下来几天就拉稀,好多都死掉,当时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问过好多人,打过防疫针。”刘帆告诉记者:“后来我才知道小猪患上了传染性胃肠炎,是相当厉害的一种,小猪10天之内的感染的话,全军覆没,那时损失相当惨重。”为了减少损失,刘帆四处求医,最后在农委一位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度过了难关。
有了这次的经历后,刘帆对养猪可谓是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开始努力学习养猪技术,聘请当地专家当顾问,订阅大量与养猪有关的书籍报刊资料,每天抽出两个小时的时间学习养殖技术。刘帆说:“通过这次事情,我就觉得养猪其实不是一个很简单的行当,所以我现在不光是自已买书,还经常和同行交流,或者自己到网上找一些专业知识,来丰富自已,养猪永远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永远有学不完的东西。”
夫唱妇随 爱浓创富路
创业对刘帆来说是艰苦的,然而又是快乐的,因为创业路上他并不孤独。妻子丁春燕就一直默默支持着他,和他一起打理着养猪场。由于刘帆行动不便,养猪场所有的重活,基本上都是由丁春燕一人承担。丁春燕说:“他是一个有上进心的人,虽然身有残疾,但身残志不残,他既然选择了这一行,我会大力支持他的。”
正是由于妻子的付出,刘帆倍感珍惜。尽管自己重活干不了,但刘帆却在养猪技术上下了苦功。凡是养猪技术层面的活,刘帆都一力承担。刘帆告诉记者:“我主要在场子里负责查勤、打防疫针等等,我老婆在体力方面会付出的比我更多一点。”
夫妻俩相濡以沫,不断学习,随着养猪技术的成熟,刘帆的养猪场规模也逐渐扩大,由刚开始的76头母猪发展到现在的334头,由原来的年出栏500头增加到5000多头。每年纯利润就达到20万元。刘帆说:“我想把我的养猪场规模再搞大一点,我的终极目标是有700到800头母猪,成为养猪‘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