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晚报7月9日】“泰伯是什么人?他和无锡有什么关系?”前不久,记者跟随一所中学的夏令营前往阖闾城遗址博物馆参观,入馆前,随机向十几名学生们提出了这个问题。出乎意料的是,能回答上的同学寥寥无几,今年读高二的小吴坦承,自己从小还算比较喜欢历史方面的知识,但泰伯的故事只能说“好像听说过,具体的情节就讲不清楚了。”对无锡本土历史了解有限、说不清,更提不上有兴趣,是当下大部分无锡学生们的常态。是沉重的课业负担还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让我们的孩子在一个缺乏“本土营养”的环境中成长?
知道无锡工商业但不了解吴文化
“阖闾城”参观结束,有学生和记者闲聊,觉得“最有印象的是里面的4D电影,感觉阖闾城的建造还是相当震撼的。”相比起寻根问祖,同学们更感兴趣的似乎是音响震撼的电影。带队的张老师无奈地表示,其实也想让学生多学习一些无锡的文化和历史,“下学期开始会考虑开设这方面的选修课,特别是和吴文化相关的一些内容,让有兴趣的学生去参加。”但实际,有兴趣的同学似乎不多——学生们面对着这些与自己现实生活关系甚远的历史文物时,看不出有什么感觉。“有兴趣听讲解的一直就是几个学生,其它的就是到处拍拍照,对文物背后的故事完全不感兴趣。”博物馆为学生们配备的讲解员告诉记者,不少同学甚至在大家参观时,就站在展厅门口聊天,等大部队要走了,才匆匆跟上来。
“初中的时候我们也发过一本关于吴文化的课外教材,但那会儿辅导班都上不过来,根本没有会想到去看这本书。”高一学生小李坦言,虽然平时通过别的方式也会接触到关于本土文化的一些知识,但印象都不是很深刻。“如果说无锡有什么跟吴文化有关的地方,梅村的泰伯墓大致有一点印象,但觉得那和自己关系太远了。”他告诉记者,自己是土生土长的无锡人,但说起吴文化,第一个联想到的却不是无锡。“我去过苏州,印象里一直把姑苏古城和吴文化联系在一起。”而说起自己对无锡城市文化的定义,他认为应该是一个百年工商城市的印象,“稍微带点古代味道的,我觉得就是东林书院了。”
李同学的说法得到了一些同学的映证,另一位学生表示,“市区里实业家的故居、老工厂的旧址,这些东西经常能看见,家里人平时聊天也常会提起,所以感觉无锡和工商业的联系更加紧密一点。更远的吴文化,要是今天不来这里,平时很难有机会听说。”另一位同学告诉记者,知道无锡每年都有吴文化节,但从来就没有想去参与过。他们更会关心“在自己身边”的工商文化。“荣宗敬、荣德生、薛南溟”一位女同学随口报出了3位无锡大名鼎鼎的实业家,她说课堂上会学到无锡民族工商业的一些知识,自己课余也有兴趣去了解。从兴趣出发,一些跟无锡有关的历史自己也喜欢去了解,“像东林书院、顾宪成我都还能说得上来。”但历史上的吴国,因为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地域定位,她一直感觉“跟无锡关系不大”,直到今天来博物馆,才知道阖闾城原来就在无锡。
没有文化的城市没有未来
和现代生活直接关系不大,那么传承古代吴文化到底有什么意义?在无锡吴文化研究上多有著述的江南大学庄若江教授表示:“一座城市的风貌,不仅体现在外表,更在内心,城市的内心即文化。近几年以科技创新活跃于国内经济转型大潮中的无锡,提出了未来三年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将提升城市魅力放在了首位。而城市最有魅力的地方,无疑是这座城市的文化气质。”何谓城市魅力?“魅力如同气质,需要有内在的东西来支撑。而一座城市的历史和由此产生的文化氛围支撑这种气质的核心。”
无锡如果要营造出城市文化氛围,弄清楚城市历史的根源无疑是最重要的,“每个人都想知道自己的家族有什么样的历史,想知道自己的先祖有什么样的事迹,一座城市也是一样的。对于无锡这座城市来说,之所以能够形成现在的城市文化,大家互相有文化上的认同感,是因为古代吴文化的一种延续,正是因为我们的先祖生活在水乡泽国,才造就了灵动的吴文化特质。”而如果大家都只知道无锡的工商业,却不知道工商业为何能在无锡兴旺发达,那无疑是一种文化上的悲哀。
庄若江认为,虽然无锡的这方面的起步比较晚,但在可预见的未来还是完全有可能“追上”苏州的。“其实就在十几年间,无锡人对待城市文化的态度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1999年修太湖大道的时候,我们甚至还在为城市道路的中间是否应该造绿化带而争论,而现在无锡已经成了全国绿化最好的城市之一,‘滨水花园城市’也成了城市的建设方向。”
暑假是了解吴文化的好机会
中学生亟待补课,但这个课该由谁来补?庄若江表示,要让家长把本土文化的历史给孩子讲得头头是道,显然是不太现实的,“很多家长自己都不是很了解这段历史,怎么要求他们给孩子去普及?”
在学校里加入一些吴文化的讲座和介绍,在她看来,是目前政府相关部门应该能做到的事情,“教育主管部门其实可以建议学校请外面的专家来做一些吴文化的讲座,这对培养孩子的文化认同感是很重要的。或者可以做一部半小时左右的吴文化宣传片,内容不要弄得像《说吴》那样正式,以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告诉孩子这段历史,欣赏完了,在做个小组讨论,这样效果会更好。”
眼下最为现实可行的,是通过夏令营的形式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旅游的过程中去了解自己城市的历史。“现在年轻一点的家庭都有汽车,孩子放假的时候一家人开车去梅村的泰伯庙看看。去泰伯庙看一圈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每年一个特定时间这里要办庙会,为什么这里要建梅里古都,就是从吃三让团子里也能讲出许多故事。”庄若江告诉记者,古代吴文化的一些遗迹都集中在这一带,而往东的鸿山泰伯墓,是建于汉代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附近还有专诸墓、要离墓,这是吴国、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两位刺客。另外还有吴文化遗址博物馆,这一带发现了108个吴越贵族的墓葬。张艺谋导演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面用的缶,原型就是这里出土的。她认为,这几个景点转下来差不多是一天的时间,孩子们在这一天里,就能学到许多自己城市文化习俗的历史缘由。“旅游结束后,再让孩子总结一下一天旅游的心得,可以写在笔记本上,也可以发到微博上,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就学到了东西。”
(晚报记者 叶向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