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日报7月15日】(惠晓婧 刘昶)“我们成功了!真是太高兴了!”虽然大运河申遗成功的激动时刻已经过去时日,但是在无锡运河之光的办公室里,接受采访的应晓萍女士依然兴奋不已。她说,此次申遗结果公布之后,国家文物局的童明康副局长、中国文化报的领导纷纷打来电话,共同庆祝这一文化盛事。
应晓萍女士怎么会和运河结缘呢?原来她就是唯一的专门关注运河的国家级纸质媒体——《中国文化报·大运河文化专刊》执行主编。
这位在太湖边长大的湖州长兴女子,曾当过14年中学老师,后转身投入微电子行业打拼16年。谈及为什么在实业成功之后长期关注运河文化,这位经过岁月打磨,外表干练和睿智的柔弱女子,向记者爬梳这些年走过的路,将其归结为教师经历和运河情结。儿时住在运河边上,“小桥流水人家”“人家枕河而居”的江南民居图景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定居无锡之后,居住在运河边,尤其看到清名桥、南长街的古朴环境,一种特别的感情再次萌生。
“我能为这座城市的人文环境做点什么?”“为运河做些什么”,有感于当时运河沿线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部分破坏环境的行为,以及自己内心对人文软环境的期望,当时实业渐入佳境的应总在思索这些问题。
运河之缘:学者企业家组成团队
良好的发愿终于得到机缘的眷顾。当时正值出现运河保护的呼声,时为企业老总的应晓萍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信息,遂决意将事业延伸至保护大运河的文化产业之中。随后巧遇江南大学两位运河研究专家,一个大运河的文化团队随即组成。
应总从自己的实业中拿出不菲资金,走访调查运河沿岸城市、借力中国文化报和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的权威平台创办大运河专刊,以及举办运河城市高峰论坛,大运河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工作随即风生水起。
针对从“老总”到“主编”的角色转变,她的朋友圈中,感叹其文化担当、文化自觉的有之,赞其先知先觉、高瞻远瞩的有之。不过,一如既往矜持和低调的她,始终认为,当下取得的一切都是踏踏实实做事之后的水到渠成。
国字号专刊为何设在无锡?应总透露一个细节,当初与中国文化报的合作方案中,对方要求将办公机构常设在北京。而应总因为对运河无锡段的独特感情,执意要求设在无锡。后来双方经过协商,在无锡设立《中国文化报·大运河文化专刊》编辑部,并成立大运河文化研究院,办公地就设在蠡园开发区内。
运河之音:在无锡发声,为申遗鼓与呼
江南大学的谢光前、李道国两位运河研究专家是应晓萍一直在找寻的搭档。因为对运河的热爱,他们走到一起,共同致力运河文化的研究与传播。
谢光前老师是江南大学学报的副主编,多年来醉心于运河文化的研究。他认为,大运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她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经过多年的积淀,为大运河做点什么已经成为他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如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的血液里都流淌着大运河的因子”。他说,我们专刊陪伴了大运河申遗的整个冲刺阶段,“作为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申遗办设在扬州。但是长时段跟踪申遗工作并且研究传播运河文化的重地则是在无锡。”他强调,作为传播大运河文化的引领者,专刊自2012年至今,已出版近30期,每期都有一个思想关注点,这可能是其他任何一个运河城市都没法做到的。
同样将大运河视为生活一部分的还有谢老师的老搭档,现为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的李道国。他做过统计,目前网上搜索大运河的话题,大多数内容出自我们专刊。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是大运河话题的内容提供方。他指出,不能说我们专刊为大运河申遗成功起了多大作用,但是申遗过程中我们努力配合国家的宏观战略,尽自己的一“纸”之力。我们系统地、专题性地、有深度地陪伴了大运河申遗最后冲刺的两年多时间。
《中国文化报·大运河文化专刊》对无锡的文化格外眷顾。记者翻阅了这份报纸,在最新一期的专刊中,一半篇幅是无锡元素,清名桥等景点纷纷上榜。
运河之梦:助推运河城市社会经济发展
两年多的时间里,这个团队走访了运河沿岸城市,记录了很多故事,也汇聚了大量第一手调查数据。大运河成功申遗,应总对传承、研究、弘扬、创新大运河文化更加信心满满。她说,我们已经成立了大运河文化研究院,由“运河三老”之一的朱炳仁先生担任院长,聚集了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教授、江苏省社科院王健研究员在内的一大批国内运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一方面,我们结合社会广泛的学术资源,支持专刊持续办下去。另一方面,我们的智库还为运河沿岸提供发展建议和建设方案。譬如针对城市文化软环境的提升,我们有一整套的方案。”就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一批从苏州赶来的非遗项目传承人登门向他们征求苏绣的发展策略。
“大运河申遗成功只是一个新起点,后面需要做的事情才刚刚开始”。大运河的申遗梦实现之后,应总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更大的梦——那就是助推运河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为大运河“活态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为此,她推出新媒体平台——中国运河网。在这里,沿线区域可以利用各自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通过文化的纽带,搭建经济平台,把运河沿岸的经济带动起来,对提升大运河沿岸城市文化软实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总展望,“通过这个网站,可以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无锡的企业和产品走向全国也将多了一种可能。”
“后申遗”时代有更多的事情要做。这个团队清醒地意识到,运河的保护需要新生力量的不断加入,让更多的人、更多的民间力量参与到运河文化的自觉传播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