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日报6月20日】夏季到来,相邻权纠纷又多了起来。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可是为了漏水、噪音等一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楼上楼下往往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势如水火,忙坏了调解矛盾的老娘舅和法官。邻里关系为何像“炸药桶”般一点就着?老娘舅和法官一致认为,人与人之间信任缺失、维权意识过度,是相邻纠纷斗气多调处难的深层原因。
市民之惑 邻里闹矛盾,只有打官司才能讲道理?
走出调解室,余洋(化名)松了一口气,困扰三年的空调机位问题,终于达成了和解方案。余洋和李杰(化名)是某小区401和501的住户,上下楼原本关系不错。可从2010年10月李杰家将两台空调外机装在了阳台外墙后,余家人一肚子意见,“不仅时刻担心外机会掉落下来,还要为噪音、热量烦心。”
几番协商后,李杰答应加固外机。可工人需要站在余洋家阳台的玻璃顶上操作,这遭到了余家两位老人强烈反对。没有办法施工,李杰也十分恼火,不再愿意按约实施加固,双方矛盾越来越大,最终闹到法院直到最近才得以调解。
余洋家的纠纷得到了化解,家住五河新村的刘女士一家仍在和楼上打着官司。因为楼上漏水屡次将水渗到自家房顶,刘女士找到楼上邻居协商,谁想到邻居不仅根本不承认漏水,而且还反说楼下之前装修影响了自家的房屋安全。刘女士告到法院,楼上随即提起反诉,两家人都面临着上万元的司法鉴定费用。刘女士忍不住网上发问:“邻里小问题为何定要弄得这么僵?难道不花钱两家人就讲不了道理?”
调解之困 斗气加顶牛,小别扭非吵成大损失
崇安法院人民调解员赵大松也有着相同困惑。这位金牌老娘舅每年都要将大量精力花在化解相邻权纠纷上。他介绍,现在老新村里70%的矛盾都是由漏水、噪音引发的相邻权纠纷。
赵大松说,老新村居民楼建造年代久远,防水处理措施不足,管道老化严重,很容易发生漏水渗水问题。可实际上,绝大多数矛盾的缘起,不在到底是哪里漏了。“楼下找到楼上,楼上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推,一来二去肯定要吵起来,到最后争的就是一口气。”赵大松说,只要有一方不退步就很难调解,闹到法院后要交诉讼费、损失评估费、鉴定费,本来双方协商下花千把块就能解决的小别扭,硬是因为谁都不肯吃亏吵成了要花上万元的大损失。
北塘法院民事庭,每年也要受理20多起相邻权纠纷。老法官陆锡平的感受是,有些居民的维权意识过强了。“你跟楼上谈把浴室地面抬高一点,费用楼下也愿意出一点,可对方一句话能噎死人‘这么多天不能洗澡,住宾馆的费用谁出’。有时楼下也不省心,不仅要楼上赔,还要对方写下保证书保证漏水事情不再发生,这让人怎么保证?”陆锡平说,有时候遇上好说歹说都不愿出钱的,法官干脆自掏个几百元请来师傅解决问题。
和谐之盼 心平则气顺,沟通协商重拾人情味
对绝大部分相邻权纠纷,赵大松和陆锡平的共同看法是,只要邻居间有商有量,相互换位思考,双方各退一步,不仅纠纷化解得快,而且两家人以后还能和气相处。如今纠纷频发多因斗气,表面上看是一个态度问题,实际折射的是现代人容忍度和对他人信任度的大大降低。
赵大松认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经营邻里关系,多一点换位思考,许多纠纷很快就会小事化无,甚至根本就不会发生。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张教授认为,利益多元化的时代,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摩擦屡见不鲜,广场舞治理之难是这样,相邻权纠纷调解之难也是这样。市民物质生活提高了,文明素质也应尽快跟上,学会尊重他人,学会相互沟通协调,在人情味中实现相互权利的最大化满足。
短 评
让宽容化解戾气
为了一桩小事,闹了三年才歇。相信大多读者会有这样的感觉——何必呢?!
相邻权纠纷虽是一个近十余年来才让人熟识的专业司法用语,但其却是街坊邻里间一直存在的普遍问题。古人曾说“天下万事,无外乎天理、人情、王法”。王法,在现代也就是司法制度。但司法是社会行为的底线法则,在处理邻里关系时,它既不是唯一、也不是最好的方法。许多邻里矛盾“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闹上法庭虽是为寻公平,然而结果往往让矛盾激化。因而,它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中,也只能排在天理、人情之后。
古代有“六尺巷”的故事:“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传颂至今,并被奉为处理邻里纠纷的“样板法则”——即宽容。人与人组成的社会,需要一个稳定的结构秩序,这就决定了“相邻和为贵”;同时“百姓百条心”又可能导致为了各自利益而冲突。邻里相恨生戾,可能冲动犯事,留下后患无穷。这时候,就需要双方当事人能平心静气想一想,正所谓冤家宜解不宜结,双方若能坐下好好协商,自为他人着想,各退一步求同,矛盾解决了,又不伤和气。这时候的“宽容”不仅仅是一种个人气度,更是一种处世智慧!
暑伏将至,人的脾气易上火,邻里纠纷也到高发时段,希望人人都能用这副“宽容”药方化解这一痼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