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心系百姓“舌尖上的安全”——记江南大学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吴林海

发布日期:2014-06-26 来源:宣传部 党委宣传部 
资料来源 宣传部
【中国社会科学网6月26日】6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正式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现行食品安全法自2009年颁布实施后面临大修。修订草案保留了现行食品安全法的基本框架,按照风险防范、全过程监管、各方法律责任制、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等四大思路对现有的一些条款做出重要修改。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事关我国13亿国民的每一个成员。
2008年,被三聚氰胺事件深深震撼的吴林海开始关注食品安全,并以江南大学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为主要平台,就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进行广泛调查研究,以此为基础集中力量研究中国食品安全问题。
40多次通过实践调查获取一手资料
吴林海与其团队始终把调查、实证研究作为最基本、最主要的研究方法。2011年7月,他们对大连、潍坊、郑州、中山、成都五个城市的2080名消费者进行了调查;2013年7月,又对大连、石家庄、无锡、银川、昆明的2121名消费者进行了调查。基于这两次大样本调查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并借助科学的分析工具,吴林海与其团队比较清楚地把握了人们对可追溯猪肉的认知与需求,为政府推进食品安全市场体系建设提供了决策依据。
在公众的食品安全消费方面,吴林海的团队从2011年连续在全国10多个省份展开跟踪式调查,了解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诉求,通过有效途径传递公众呼声;并针对公众食品安全消费易受社会舆情影响的特征,展开食品安全网络舆情调查,并由此开始逐步探索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防控理论框架。
“农村可以说是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重灾区,没有农村的食品安全,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食品安全。”吴林海带领团队成员与学生,一次次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深度调查并得出结论:我国广大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相当多,而农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普遍不高;安全知识和意识的不足,导致很多农户在种植过程中过量使用农药。“这些问题不解决,今后农村发展将背上沉重负担。”他表示。
近六年来,吴林海及其团队完成了40多次实际调查,其中大多数调查是跨省区的。2013年1月,针对农村食品安全消费状况的调查涉及20个省份、90个县、299个行政村、3885个农村居民。
50岁转型从事食品安全研究工作
从1987年7月开始到2012年8月,吴林海一直在无锡市政府部门工作,2012年9月,已经50岁的他选择转型——到江南大学专职从事食品安全研究工作。回想当时的决定,吴林海表示,“自己有时都感觉难以置信。” 谈及转型的原因,吴林海说:“一个国家如果连食品安全都无法保障,就一定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站在国家层面上,从群众的基本需求出发,研究食品安全问题及其治理,是我最原始的想法。”
吴林海在政府部门的工作内容一直与研究密切相关。但从政府部门转到高校,进入一个不熟悉的学科,转型必然是困难的、痛苦的。但他最终适应了高校的工作,摸清了科研的规律性,并在研究中有了一席之地。
6年一心一意潜心食品安全研究
进入江南大学后,吴林海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食品安全研究中,把自己当本科新生,从最基本的理论开始学习研究。
从2008年秋天开始,吴林海每天早上7点多起床,晚上6点下班,晚饭后工作4个小时。他日积月累的坚持,终有成就:2012年在国际著名刊物《Cana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SSCI)上发表论文;2014年在《Cana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SSCI)上发表在中国消费者实证调查基础上写就的论文;牵头编写了我国第一本基于学科交叉的研究生教材《食品国际贸易》;系统反映中国在食品安全方面的进步和中国食品安全治理长期性、艰巨性的专著《Food Safety in China: A Comprehensive Review》即将由美国CRC出版社全球出版发行……
“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在于GDP增长,更在于安全的食品、清新的空气、稳定的民心,在于每个公民的幸福与尊严。”吴林海说,为解决食品安全这一现实问题提供智力支持是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迫切需求。
目前,吴林海将团队的研究重点放在了农产品生产环境治理、中国食品安全风险社会共治理论体系构建等多个方面。“安全的农产品生产环境是食品安全的基础,这是中国食品安全治理的源头;理论上的空白则是导致食品安全治理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他表示,我们必须行动起来。
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www.cssn.cn/
阅读(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