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都市报4月23日】2014年是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年”,也是中国白酒行业战略转型、深度调整的关键年。洗净铅华,名酒变“民酒”、大牌出“小酒”、电商“O2O”……“创新服务”、“重塑价值”,成为业界焦点。在传统的巍巍高楼之上,如何表达新意,直面未来,是一个莫大的考题。
白酒、茶叶、中药,陶瓷、丝绸、戏曲……“国粹”是我们的“民族名片”,蕴含让人惊叹的艺术魅力和商业价值。然而时至今日,传统工艺白酒,除茅台、五粮液等少数佼佼者依旧独领风骚外,多有岌岌之危。
有英国媒体报道说,“中国七万家茶场,抵不上一个‘立顿茶’”。“立顿”从茶商手中收购廉价茶叶,包装成“黄牌精选红荼”,凭借精妙的品牌运营、高效的一体化分销网络,高价应市。湖南省白云山产出的优质新茶,被日本商人贴上Kaito Brothers的标签后,两袋10克装,在国内可售100美元(在国际市场,中国茶叶的平均售价仅为每千克2美元)。中国作为中药的发源地,全球800亿美元的市场,中国仅占10%,日本将中药的药效和化学成分以标准化呈现,令全球各国更易接受,抢占了大部分中成药的国际市场。中国的“六神丸”到日本后摇身变成津村株会社的“日本救心丹”,一年销售额高达1亿美元。韩国宣称中国云南白药是源于韩国医学《东医宝鉴》,应向韩国交专利费……纵观国际品牌的发展史,经济的崛起都源于自身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美国的快餐、电影、高科技;瑞士的钟表;日本的电器、寿司和清酒;法国的服装和葡萄酒;韩国的美容和露酒;德国的汽车等,都因铭刻民族文化元素和产业精神而亨誉全球。中国的民族名片,需要更多的雕琢。
中国白酒行业走过黄金十年,难免浮躁,“重营销、轻技术”、雷同抄袭、自吹自擂随处可见,技术研发与产业升级滞后,缺乏文化创新和行业标准规范,以至市场回归理性后行业危机凸显。
品质与技术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原动力,在此基础之上,品牌塑造、营销创新才能根深叶茂。身为酿酒大省,贵州有着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丰富的人文资源,悠久的酿酒历史,独特的酿造工艺,“山山有险峰,水水有妙境”,可谓人间酿酒福地。天下白酒,贵州渊薮,中国老八大名酒——酱香鼻祖“国酒茅台”、中国唯一百草入曲“国密董酒”、“浓头酱尾”鸭溪酒、“一元三花”酱浓茶香并举的湄窖、“异地茅台”珍酒、“植物埋藏”迎宾酒、洞藏青酒、开创“低度浓香先河”的老牌贵州醇……都是醉美贵州的独特韵味,堪称“贵州瑰宝”。而日前由凤凰网与新食品杂志社共同主办的“中国酒业论坛”上,中国江南大学副校长、酿酒中心主任徐岩公布,应用正相色谱技术等科学手段分析中国传统白酒“董酒”,检测到52种萜烯类化合物,总量达3400-3600ug/L,居中国白酒之首,远远高于葡萄酒。中国白酒专家沈怡方誉之为“贵州两个宝——茅台与董酒”,白酒专家季克良深表同感。更有英国现代细菌之父“瑞特·利哥”在伦敦大学细菌专家实验室经多年实验研究发现,中国高度白酒中含有“超氧化物歧化酶”,能有效抵抗并预防禽流感病毒,因此建议大家改变常饮红酒及啤酒的习惯,多喝中国43度以上的高度白酒。
贵州有实力、有机会,打造更多更好的“白酒名片”,使之成为熠熠生辉的“民族名片”。
贵州传统白酒文化博大精深,“道法自然”、“和谐共生”的民族精神,贯穿整个酿造过程。日本曾专门仿制茅台,然而终因为茅台镇千年沉淀的微生物群、水土环境的不可复制性,望“茅”兴叹。美国作家德里克·桑德豪斯在《白酒:中国烈酒必备指南》一书中,详细介绍他品鉴75种白酒的品酒心得,成为中国白酒的“全球布道者”。外人都如此厚爱,身为黔酒人,当更加自信,“汉家枸酱知何物,赚得唐蒙习部来”,蕴含独特传统酿造技艺,香体风格各异的黔酒产业应和谐共存、返璞归真,深研核心酿造技术,逐步构造行业质量标准体系,全力打造大遵义白酒产区(赤水河流域、仁怀、遵义“一带两点”)品牌集群,以“酱”为主,兼收并蓄、因地制宜、多香齐发,保护和创新黔酒独特酿造技艺,注重自身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品牌价值的塑造,加强白酒绿色、生态、健康理念的推广,如此,白酒复兴、黔酒崛起,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