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都市报3月5日】2月28日,“中国酒业论坛”在北京举行。在白酒产业转型的浪潮中,白酒与健康、白酒与消费者、白酒传承与创新、白酒商业重构等焦点话题的讨论,碰撞出许多火花。在当晚第一场讨论“中西论道——酒与健康”中,茅台集团名誉董事长季克良、中国食品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马勇、中国江南大学副校长、酿酒中心主任徐岩、北京酒易铭庄酒业董事长张言志及我共同参与,展开了对中国传统白酒与红酒的健康文化与认知的讨论。
红酒进入中国市场数十年,始终坚持于搭建红酒与健康的关系,而中国传承千年的白酒却忙碌于“黄金十年”的攻城略地,忽视了这一要素。时至今日,消费者普遍认同“适量饮用红酒有利于身体健康”的观点,反而认为饮用白酒对身体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对于这样的认知误区,白酒企业,尤其是传统白酒企业在这时候必须要有强烈的危机感,一定要明确地告诉消费者白酒到底是什么东西,传统白酒的成分中到底哪些物质对人体会产生什么样的积极影响。
“传统白酒“与“白酒”并不能等同起来,在中国传统白酒发展到近代,基于工业化技术的改造和提升,诞生了许多现代白酒,例如用食用酒精勾调的配制酒等等。虽然这些白酒也能安全饮用,是通过技术提升具有不同风味风格的产品,但这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白酒”。传统白酒应该是那些严格按照传统酿造工艺、流程、配方酿造而成的白酒。明确“传统白酒”的范畴,同时告诉消费者传统白酒与现代工业化技术生产的白酒之间的区别,让消费者正确认识传统白酒,是现在整个产业必须共同努力去做的事情。
由于过去白酒产业标准混乱,消费者认知混淆,2014年开始由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起,中国酒协牵头正在制定一系列规范白酒的相关标准,包括对产品原料、生产工艺进行标示标注,对如何认定年份酒进行明确等等,这将对整个白酒产业的规范,产生积极的作用。
只有让消费者真正了解什么是白酒,什么是传统白酒,才能把白酒说清楚,也才能把白酒与健康的关系说清楚。领袖企业一定要加强对传统白酒理论基础的研究,其中的活性成分到底有哪些?他们的含量和比重是多少?对人体的那些指标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通过科学研究,要把这些内容进行量化,然后以具有公信力的方法和方式向消费者说明。整个行业的诚信体系也必须要进行重建,过去行业为了达到营销目的什么都敢说,什么都去说,但是现在我们要面向消费者有根据有底气地去说。
相比国内外其它酒类的酿造工艺,中国传统白酒酿造体系的独特性、品质优势是迄今为止其它酿造体系难以达到的。董酒作为中国传统白酒酿造工艺的杰出传承者,其健康元素贯穿整个酿造过程,是酒饮料中唯一受到国家科技部和国家保密局保护的长期国家秘密。江南大学应用正相色谱技术等科学手段检测分析中国传统白酒,从董酒中检测到52种萜烯类化合物。董酒成品酒中的萜烯类物质总量在3400~3600μg/L,居中国白酒之首!国内外研究表明葡萄酒中萜烯类化合物的总含量小于1000μg/L,所以从酒体中萜烯类化合物的健康作用而言,董酒明显高于葡萄酒。
对传统白酒的研究仅限于企业和是实验室是不行的,所有的科研成果都必须以市场的行为和方式面向消费者进行一场“洗礼式”的科普运动,才能让传统白酒真正占领中国消费者的心智,所有品牌的成功都必须根植于其强大的品质基础,这也是中国传统白酒最终成为白酒产业顶级产品、顶级品质、顶级品牌的唯一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