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江苏法制报】拥抱大海:国际法与海洋权益维护

发布日期:2014-01-07 来源:江苏法制报 
资料来源 江苏法制报
【江苏法制报16日】日前,省法学会国际法学研究会2013年年会在淮海工学院召开。本次年会主题为“拥抱大海:国际法与海洋权益维护”,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现将年会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
国际法与海洋权益的维护
海洋问题是我国目前的一个热点问题,既涉及到我国周边海洋的安全,又涉及到我国海洋权益的维护。党的十八大首次把海洋问题纳入报告中,强调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因此,在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过程中,如何运用国际法规则尤为重要。
本次年会的特邀代表、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韩国釜山海洋大学法学博士于耀东系统介绍了中国与朝鲜、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等周边国家在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域海洋权益争端的历史演变和现实格局,归纳了目前中国海洋纠纷的特点,体现为争端国家多,涉及海域广阔,纠纷种类复杂等特点。对目前菲律宾提起的中国南海“九段线”国际仲裁问题进行了展望与预测。于耀东博士认为,对于中国与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域周边各国既有利益分歧又有利益共存的现实,解决海洋争端需要通过多边机制协商解决相关问题,加强海上危机管理与协调,以避免冲突的发生和升级。同时,中国应该尽快制定自己的海洋战略以指导处理海域事务,增强与相关各国的互信、合作,以维护本国领土完整和海上资源安全。
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讲师邹钧认为,中国海洋争端面临的现实是海洋争端和争端风险将长期存在,应该积极构建区域方法以控制争端风险,加强海洋合作。具体构想可以考虑通过构建区域海洋协调机制来解决。在这个海洋协调机制中,应该建立以中国为主导的区域组织,以多边开发实现利益分配正义,以集团表决实现权力分配正义。
宿迁市中级人民法院吴雪林法官认为,南海“九段线”问题由来已久,一方面,南海巨大的海洋资源和重要的航海地位成为他国争相染指中国南海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中国一直未对南海“九段线”予以明确的法律定位,也给他国发难中国提供了假想的靶子。明确南海“九段线”的性质,是确保中国主张南海主权的法律基础,也是抵御他国国际指责的法律保障。
与国际经贸有关法律问题的新进展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深入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整个世界的面貌,对国际经贸的影响甚深,自贸区、区域贸易协定和多边贸易体制日益呈现出当代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三足鼎立的发展趋势,彼此之间存在张力、冲突与协调的问题。与会专家学者就此相关的法律问题进行梳理并加以深入研讨。
江南大学法学院教授高凛分析了区域贸易协定与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冲突协调问题。她认为,区域贸易协定的核心在于强化区域利益,提高区域内各国的全面合作与协调,通过建立区域性对外经贸合作的共同壁垒,增强与区域外国家或其他组织的谈判与对抗能力。无论是从订立区域贸易协定的动机和内部协调机制分析,还是从区域贸易协定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影响程度分析,区域化对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无疑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冲击,且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冲突。因此,国际社会应该确保区域贸易协定和WTO多边贸易体制之间的相互补充与协调,使得区域贸易协定真正成为促进世界贸易自由化的一股积极力量。通过加强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管理,保证其在WTO多边贸易体制的框架内而不是框架外健康发展,促进两者之间的相互协调。
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济法研究所副教授刘正结合近年来各国签署的大量自贸协定,提出所谓的自贸区“意大利面条碗”现象问题,即在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贸易协定下,各个协议不同的优惠待遇和原产地规则就像碗里的意大利面条,一根根地绞在一起,呈现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情况。该现象的成因及对中国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他提出,我国应通过建立东亚16国自贸区、WTO谈判等途径整合重叠与冲突的原产地规则,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大跨境投资等多种方式来摆脱上述困境。
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法官愈曦对2013年新设立的上海自贸区实施的特殊金融监管模式所产生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新一届政府力推经济体制机制改革以释放发展红利,新设立的上海自贸区开放了六大服务内容,金融服务业的开放首当其冲,但我国政府在“负面清单”中所列的外企禁止性事项却体现出了中国政府在金融业开放上的谨慎态度。近年来,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封闭性对防范金融业系统性风险贡献较大。但是,金融监管结构的封闭性、单一性和僵化性反过来又满足不了我国金融业参与国际竞争和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在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业需要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需要解决监管的滞后性、低效性等问题,要弱化行政管制,强化金融监管立法和机制层面上的创新,上海自贸区的特殊定位,有利于其进行金融监管法律体系的探索,从而为我国金融业的整体改革提供思路。上海自贸区的改革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但经验值得学者关注并深入研究。
国际法教学探讨及其他前沿法律问题
苏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张利民结合苏州大学法学院组织参加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的实践经验,剖析了国际法律模拟法庭比赛的性质、特点和教学价值。他认为国际模拟法庭竞赛近年发展迅速,这类比赛在性质上属于教学和交流活动,是用竞赛手段推动教学,其教育性甚于竞赛性。但其也有惠及面不足,知识传授不系统、低效率,评判过分注重形式等缺陷。
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王希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国际法学科与双语教学相契性,同时对国际法双语教学与法律英语课程进行了区别研究,划定了国际法双语教学基本边界。分析了国际法双语教学的具体路径,包括教材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师生互动的加强。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国平对我国资产证券化中的特殊目的载体问题作了前瞻性研究。他认为,我国资产证券化中的特殊目的载体应当有法人资格或法律人格,资产证券化专项计划不宜作为特殊目的载体。我国资产证券化中的特殊目的载体应当包括特殊目的公司、特殊目的合伙和特殊目的信托,而我国现行法律中还存在完成这一构建的法律障碍。特殊目的载体的风险隔离机制,需要从基础资产的真实转移和特殊目的载体的破产隔离入手。
(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刘超教授、淮海工学院法学院李敏博士整理)
阅读(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