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中国文化报】运河之光:以文载道 创智共生

发布日期:2013-12-20 来源:中国文化报 
资料来源 中国文化报
【中国文化报1219日】随着大运河在中国申遗的开始,各级政府也开始了运河治理保护工作。2012年初,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中国文化报社和无锡运河之光文化艺术交流有限公司三方联袂创办《中国文化报·大运河文化专刊》,旨在追寻运河文化轨迹,传承运河历史文明,探索大运河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
2012426,《中国文化报·大运河文化专刊》创刊号出版。文化部原部长王蒙亲笔题写了刊名“大运河”,彭世团撰写了《王蒙与大运河文化》一文,介绍王蒙与大运河、大运河申遗的历史渊源。其时恰值第七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举行,记者就无锡参加大运河申遗行动专访了无锡市委书记黄莉新。在第二期出刊时,专刊刊发了对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童明康及世界文化遗产负责人的专访。童明康对专刊的出版给予了充分肯定,希望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积极配合国家正在开展的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各项工作。去年1115日,恰逢中国共产党十八大胜利闭幕之日,《中国文化报·大运河文化专刊》第八期出版。专刊头版头条以《大运河申遗:活态文化遗存的重大工程》为题,对大运河申遗以来的工作做了全面回顾。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因与已故著名古文物专家罗哲文及著名古建筑专家郑孝燮共同提出了运河保护与申遗的创意,被人们尊称为“运河三老”。今年5月,在大运河申遗即将迎来世界遗产中心国际专家现场评估的关键时期,专刊记者采访了这位中国大运河申遗的先行者。稿件被多家媒体转载,进一步加深了人们保护运河的意识。中国写运河漕运小说的第一人、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得主王梓夫也走进了运河之光。在采访中,他说:“申遗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还百姓一个真正的运河,一个繁荣的运河,这是百姓的愿望。”
无锡一位并不富裕的古稀老人许伟达,十几年来,花费十几万元在古运河畔依照历史记载复原了文物“接官亭”,他说:“古运河不仅是一条河,在运河沿线精心挑出的10个原生态码头,再由码头延伸到岸上的遗迹,这些申遗点连起来就是无锡历史的年轮。”
20131月,在大运河申遗文本递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运河申遗进入最后的申报阶段之际,《中国文化报·大运河文化专刊》连续两期推出深度报道《中国大运河申遗:大回顾大总结大展望》及《跨越时空,世界遗产的中国梦》,有力地推动大运河申遗工作,提升了人们的认识境界,促进相关工作的改进,“申遗是过程,保护才是目的”成为人们的共识。
《中国文化报·大运河文化专刊》出版以来,得到了很多研究大运河的专家学者的支持,纷纷拨冗撰文。江苏省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王健撰文《复杂多元的大运河文化空间定位》、《大运河与长城:中华古代文明的双子星座》,从大运河“活”与“变”所带来的复杂多样性,探究复杂多元的大运河文化空间定位;从运河与长城的比较,确立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代表地位。
大运河文化研究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授刘林士撰文《大运河与中国城市的历史、社会及文化》,探究大运河与沿线城市发展的关系。而专访刘士林的《重建运河城市群繁华景观》一文,发表后,给运河沿线城市开发很大的启发。
江南大学副教授周静芳在《大运河城市的价值诉求与话语表达》一文中所表达的“中国大运河的价值是多元的、多层次的,围绕大运河而展开的城市规划、战略设计必定是丰富的多样的……真实的、完整的大运河是运河水及枕水而居的运河人家,运河的生命之流才是运河永恒的载体”的观点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该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中国文化报·大运河文化专刊》出版以来,得到很多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专刊编辑部曾对运河沿线扬州、无锡、徐州、湖州等城市进行了专题采访。《百舸竞流汇运河申遗名城看扬州》、《大风起兮云飞扬 彭州运河谱新章》、《大运河申遗助力宁波腾飞世界》等文章以及无锡、常州、杭州、宁波等地的专题文章被多家媒体转载,很好地宣传了这些城市的人文风景及他们在保护、传承运河文化方面的一些好的经验。杭州拱墅区委书记许明撰文的《打造运河文化带拱墅扬帆起航》一文阐述了通过推进“富强、秀美、文化、和谐”新拱墅建设,让运河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理念。
运河之光文化艺术交流有限公司还将目光投注在保护、传承运河文化遗产上。《中国文化报·大运河文化专刊》专门开辟了艺术典藏栏目。非遗精品中国发绣、宜兴的紫砂壶制作艺术以及一大批在书画界的艺术工作者,通过专刊的介绍,走进了读者的世界。
今年夏天,法国教育部监察员于贝尔来到“运河之光”,专门就运河保护问题来此进行交流。于贝尔生活在法国的世界遗产——米迪运河边,对研究世界各地的运河情有独钟,对世界上申遗成功的4条运河颇有研究,他希望成为中国的“运河大使”,为中国大运河的保护尽一份力。
后申遗时代,运河该怎样保护?作为民营资本参与国家文化建设的“运河之光”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创办了大运河文化研究院,集结全国有志运河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探讨运河保护、传承之道;同时还将创建中国运河网,以期用新媒体手段更迅捷地弘扬、推广运河文化……
《中国文化报·大运河文化专刊》出版以来,一直为运河申遗鼓与呼,至今已出版20期。专刊牢记社会责任和文化传承使命,宣传运河事、运河人、运河文化。运河之水生生不息,运河文化源远流长,运河之光也必将发扬光大。(侯杰)
阅读(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