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日报12月25日】12月22日,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位于平阳县水头镇的林树中美术馆揭开了帷幕,88岁老人林树中的心愿安然落地。在他乡生活了近70年的他,心中始终记挂着家乡的一草一木;就像在国外博物馆里,他始终牵挂着中国的艺术珍品……对他而言,艺术是心灵之花,家与国是前行的方向。
弘一大师的再传弟子
1926年,林树中出生于平阳水头镇鹤溪的一个书香门第。祖父林一峰是清末贡生,与当时平阳名士黄庆澄等人交好。林一峰于1904年在家乡创办鹤溪中心小学,自任校长,开启了平阳北港片区现代教育之先河。
林树中7岁那年,按照祖父的意愿,进入鹤溪小学读初小;12岁,他转学到更具教学优势的水头镇中心小学读高小。他小小年纪就显露出极高的艺术天赋,文章好,画画好,对音乐的领悟力也好。1938年,12岁的他考上温州师范学校。
温州师范学校由平阳乡贤黄溯初创办,位于平阳县郑楼,课程分为简师专业和普师专业。其间因抗战,学校被迫迁往泰顺。林树中4年学满后,留校教了一年书,之后又随温州师范学校迁回平阳,升到普师班就读。
当时,南下躲避战乱的人很多,不少知识分子都到学校任教。一时间,小小的温州师范学校,成了藏龙卧虎之地。战争成就了一个良才遇名师的天时地利,林树中在这里遇到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老师——李鸿梁。
绍兴人李鸿梁少年时曾受教于鲁迅先生,后来列入李叔同(弘一大师)门墙,与丰子恺、刘质平、潘天寿同为李氏的“四大高足”。当时李鸿梁与刘质平一起来到温州师范学校任教,刘质平擅音乐,李鸿梁擅书画。两人的目光,一起锁定在这个能画能歌的林树中身上。林树中记得那时,他画画,画完了交给李先生看,先生就手把手地教……绘画给他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李鸿梁老师和刘质平老师一起把我引入了艺术殿堂。我觉得画画比唱歌更开心吧,所以就一直画下去。”记忆穿越六十多年的岁月袭来,他坚定而缓慢地一再说道:“那是我这辈子最幸福的日子!”
1947年,抗战胜利不久,百废待兴,温州师范学校的美术专业得到了一个可以转学到杭州师范学校的名额。李鸿梁的儿子与林树中是同学,但李鸿梁把这个名额给了林树中。半年后,我国第一所国家设立的艺术专业院校——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院前身)来华东招生,林树中顺利入选。李鸿梁写给林树中的部分信件,如今已被捐赠收藏于温州大学,他在一封信中对心爱的弟子作出预言,将来必有大展宏图的一天。
"海外国宝寻踪第一人"
1953年,林树中从中央美院华东分院(中国美院前身)毕业,被分配到南京艺术学院工作,从事素描、绘画等技法教学。他自幼在父辈的熏染下,读了大量的中国古书,对中国历史一直保持着浓厚兴趣,出于自身的工作原因,他把这份兴趣聚焦到中国美术史。
这时,著名美术史学者俞剑华先生从上海美专转到南京艺术学院工作。这,让性情平淡、甚至有些内敛的林树中有了一份冲动。经过反复思考,林树中主动去找俞剑华,表达了自己的仰慕之情与纳入门墙的愿望。望着这样一个好学、谦和的年轻人,俞老师含着笑容答应了。
师从俞剑华十数年间,林树中跟着老师跑遍了南京和邻近城市的博物馆、文化遗址。田野调查的条件不好,师生几人经常住在乡村的小旅馆里。林树中记得,有一次旅馆里床位不够,俞老师就与一个学生一起睡,还笑着说:“你们不但登堂入室,还上床了。”俞老师的言传身教,激励着林树中的治学,让他终身都保持严谨的风格和不畏艰难的精神。他继承发扬了“四万”学说,即做美术史研究,必须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画万张画,写若干万字的文章。
正所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经过长期积淀,林树中的学术成果开始不断显现。1976年,南京博物院的工作人员发现了南京西善桥南朝大墓。林树中获悉后,迅速对发现成果进行研究,1977年1月,他在《文物》杂志发表了《江苏丹阳南齐陵墓砖印壁画探讨》,首次提出“砖印壁画”的概念,并从六朝艺术风格和美术史等角度,考证了壁画作者当为南朝的陆探微,大大扩大了美术史研究领域,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高度重视。中国考古学界第一人、中科院院士夏鼐对此高度赞赏,称之为“震动了美术史界与考古学界的一篇论文”。林树中对敦煌绘画艺术的研究也颇有建树,并因之与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结下了深厚的学术之缘。1986年,他在香港中文大学开讲座,饶先生亲自为他作讲座主持。
1985年,已然著作等身的林树中被聘为美国密西根大学客座教授,向大洋彼岸的学子讲述中国绘画史。授课之余,他像在国内那样,到各处博物馆参观、考察。当看到一幅幅中国古代艺术珍品悬挂在他国的展馆之上,他呆住了!在书中读到这些作品的来历与价值时,他曾经多么向往!
从此,林树中迈开新的行程。从1985年走到2002年,他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走,一个博物馆一个博物馆地找,走了47个国家200多个博物馆,查看了难以计数的中国文物。想要收回这些珍宝,显然是不可能的,他只好采取另一种方式:记录!
1998年,林树中编著出版了《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此书获国家图书奖,胡锦涛主席在2006年访美时,把这部书作为礼物赠给耶鲁大学;2006年,他又出版了《海外藏中国历代雕塑》,获得了我国美术图书“金牛奖”特别奖;明年,他将出版《海外藏中国艺术品全集》。这些成就,为他赢得了“海外国宝寻踪第一人”的美誉。
带着精品画作回家乡
时光如箭!昔时叩门求学的翩翩学子,转眼就成了耄耋老人,自家门墙也已桃李成蹊。林树中发现自己学术成就越高、获得的荣誉越多,就越发思念家乡。泥螺、辣螺、盘菜,家乡的菜特别好吃;操一口纯正的浙南闽南语,和家乡老友聊聊往事……这些,都像磁石一般揪着他的心。近年来,只要有空,他就带上老伴和儿女回乡。
2011年,《富春山居图》大行于世,作者黄公望的家乡平阳举办了黄公望学术研讨会,林树中应邀参加,并向当地表达了回乡捐赠作品的意愿,希望生养了他的这方山水,能因此多一份翰墨之香,多一层人文底蕴。
平阳县委宣传部与林树中的家乡水头镇热烈回应了林树中的这一愿望,经过认真筹划,在水头镇文化中心建成了2300平方米的林树中美术馆。与此同时,林树中在美术界的诸多好友弟子纷纷对此表示赞赏和支持。他的大弟子、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不仅为老师的展馆捐赠作品,还为之主编出版《林树中画集》。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黄培杰、北京大学美术学系主任李淞、江苏美协副主席徐利明这三位林氏弟子共同创作了《林树中夫妇像》,为老师的美术馆补壁。美术馆开幕之际,共收到林树中及其弟子捐赠的画作128幅,业界人士估算这批赠品的市价超过千万元。
漫步在林树中美术馆,林树中笔墨间透露的清健和雅之风逶迤而来。一幅幅画作,从独特的角度对他的生平作了回顾——刊登于《人民日报》的《卖余粮图》,是他在杭州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求学时的作品;用细致的工笔与鲜艳色彩绘成的年画《和平代表参观佛子岭水库》,是他的毕业作品,那个年代,国家倡导广大艺术工作者要通过“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来宣传社会主义;1956年,李可染发表了关于西画技法融入国画的论著,一改国画“气韵取胜”的风格,采用鲜艳的色彩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受之影响,他以这种方式画了《万山红遍》,寄寓了对祖国欣欣向荣的无限期盼;南京艺术学院老校长刘海粟有《十上黄山》山水画,他也画了《岱岳旭日》《黄山写生》等作品;而穿插期间的大量的古画临摹作品,则透露出他对中国古代经典绘画艺术的无限向往。
漫步在林树中美术馆,参观者静静地伫立于展品之前,认真地品味、观摩。这期间不仅有林树中昔年的老友,也有老友们携带的儿孙。老人激动地给儿孙讲起当年的故事,苍老的声音激起了低沉而悠长的回响,不绝如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