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无锡日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思想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根基

发布日期:2013-11-27 来源:无锡日报 
资料来源 无锡日报
【无锡日报1126日】(朱同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三个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包括相互关联的三个基本原则:人类社会要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原则;人类要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而不要破坏自然的原则;人类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的原则。首先,建立人-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系统,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重要任务,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第二,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应该像爱护自己身体一样爱护自然,同自然共同生长。第三,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向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受到自然的报复。
■生态文明的内涵与特征
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从内涵上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生态意识文明,生态法治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生态意识文明指的是人们用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来正确对待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生态问题;生态法治文明主要包括一些生态法律法规、制度等,它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生态行为文明指人们所采取的如清洁生产、环境产业、环保行动等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管理活动,这些活动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对生态文明向前发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从外延上来看,覆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四个层面。在政治领域,不仅强调生态问题进入政治结构形成生态政治学,而且很大程度上要求影响党和政府的行为,国家要通过生态管理,设立各种生态保护机构,制定生态保护法制,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在经济领域,通过坚持经济观念与生态观念统筹考虑,形成一种生态经济学,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效果。在文化领域,加强生态理论研究,提高人们对生态问题的理性认识水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在社会生活领域,要求摒弃过度消费的理念,逐步树立适度消费、节约资源的生活新理念。
生态文明的特征要求人们在现代的物质生产过程中,注重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与传统工农业技术的精华,建立一种较为生态较为合理的社会物质生产体系,努力达到资源的消耗速度不超过替代资源的开发速度的良好效果,实现资源的循环和重复利用,将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自然系统自我净化能力的阈值之内。
要求在物质生活方面重视维护健康的生物圈,摒弃那种只顾自己不断膨胀的物质欲望和需求而不顾其它生命的生存需要,要逐渐突破自身狭隘的物质利益观,将基本物质生活需求与保护广大生物的存在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控制自己的物质需求。从全人类的整体利益和未来利益出发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同时应该不断得追求那种崇高的精神价值来充实和完善自己。人对自然的作用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进行,主要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在经济制度方面,坚持将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作为经济发展的目标与衡量发展水平的尺度,在估算经济增长速度时,除了计算物质资本的成本,还要核算自然资本损耗的成本,将自然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生态环境的质量成为衡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在政治制度方面,政府在政治结构中将资源与环境问题直接考虑进去,直接参与对资源与环境结构的管理,并将其列入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和具体计划;在法律制度方面,一方面通过制定法规来防止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造成的资源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于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或浪费资源的生产行为予以严格惩罚,另一方面应通过对公众环保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使人们形成一种环境保护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拒绝使用对环境或资源造成危害的产品。
■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体现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特征与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不单是经济的增长,发展不能超出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可持续发展不仅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质量、水平和程度的客观标准,还主张人际之间、国家之间和代际之间的环境权利机会均等。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不断优化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最佳组合,从而保证人、社会与自然发展的可持续性。包含公平性、可持续性、整体协调性、共同性四大基本原则。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首先,生态文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兼顾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的条件下,保持和加快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一个生态文明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强调合理配置资源,对资源的开发投入补偿资金,而实现良性生态循环,并建立节约型的国民经济运行体系和生态化的生产力构型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秩序。它支持鼓励经济增长,并不因为要保护环境而取消经济增长,而是更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足够的运行空间,实现自然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其次,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体现,通过逆转人类生态与自然生态的退化趋势,恢复人和自然的生态关系,重新调节社会的生产关系、生活方式、生态观念和生态秩序,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际和代际之间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运行的是一条从对立型、征服型、污染型、破坏型向和睦型、协调型、恢复型、建设型演变的生态轨迹,贯穿的是能量转化、物质循环、信息控制和生态平衡的生态规律。
生态文明的“生态”,不仅包括有机生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还包括有机生命之间、有机生命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协调关系,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有机整体。生态文明反对人类的绝对中心论,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致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不仅用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文明来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且也用生态文明来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调节人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作者为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
阅读(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