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10月23日】在改革开放以前的“以粮为纲”的年代,人们最关注的主要是温饱的解决,梦寐以求的是一家人能够吃饱。在步入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与食品市场供应极大丰富的新世纪后,经过10多年的发展,人们的眼光逐步聚焦于食品质量安全。目前,处于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的中国,在飞速发展、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下,食品安全事件爆发的频率相对更高,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于是,当网络上出现一个食品安全舆情后的短时期内,引发上万、几十万、上百万网民的关注已成为常态。人们甚至发出了还能吃什么的呐喊!食品安全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成为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全局性重大问题。因此,真实、客观、全面地描述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教育部择优重点培育资助,江南大学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牵头组织全国1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共同完成的《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3)》(以下简称为《报告》)近期出版了。报告首先研究了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并以粮食、蔬菜与水果、畜产品和水产品等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主要食用农产品为例,借助宏观性的监测数据,考察了主要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2012年蔬菜的检测合格率为97.9%,再创历史新高,实现了自2006年以来连续七年保持上升的良好势头;水果检测合格率为97.1%,安全质量稳定在较高的层次上;2009-2012年间连续4年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保持在99%的高位水平上,2012年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达到99.7%;水产品检测合格率为96.9%,较2011年上升了0.1个百分点。食品质量国家质量抽查合格率的总水平由2005年的80.10%上升到2012年的95.40%,七年间提高了15.30%。特别是近三年来,我国食品抽查合格率一直稳定保持在95.00%以上。因此,报告认为,虽然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尽管存在诸多的问题,但食品安全状况的基本面是总体稳定,趋势向好。
报告也客观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严峻局面,认为我国的食品安全事件虽然也有物理、化学、生物与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原因,新技术也可能催生新的食品安全风险,技术与规范、标准体系的缺失则孕育食品安全风险,贸易的国际化又加速了食品安全风险的传播等,但主要是生产经营主体不当行为等“人源性因素”造成的”;而且人源性因素占主体的这一基本特征将在未来一个很长历史时期继续存在,难以在短时期内发生根本性改变,并由此决定了我国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3)》在研究过程中也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比如对全国范围内20个省(区)90个县市的299个行政村的3885个农村居民的进行了深入调查,就农村居民对食品安全评价与所关注的重点问题进行了分析。报告分上、中、下三个篇章,上篇《食品安全:2012年的基本状况》,全景式地描述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真实变化、主要特征与发展趋势;中篇《食品安全:2012年支撑体系的新进展》,反映了2012年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改革与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建设情况,剖析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的特点与面临的新挑战等;下篇《年度关注:农药残留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试图探讨解决食用农产品农药残留的基本路径等。
报告《报告》总计二十章,约50万字,日前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在全国新华书店出版发行。与目前的相关研究报告相比较,该报告最大的特点是,着眼于食品供应链的完整体系,基于管理学的角度,融食品生产经营者、消费者与政府为一体,以食用农产品生产为起点,综合运用各种统计数据,结合实地调查,研究了我国生产、流通、消费等关键环节食品安全性(包括进出口食品的安全性)的演变轨迹,并对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的现实状态与未来走势作出了科学评估,深刻揭示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主要矛盾,对帮助人们全面了解我国食品安全的总体状况与未来的趋势具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