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江南晚报】人文社科类书销售占比仅为35%

发布日期:2013-09-24 来源:江南晚报 
资料来源 江南晚报
【江南晚报923日】(晚报记者 皓子 向往/文 清茶/)阅读要立法?!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消息称,全民阅读立法已经列入2013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现今已草拟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不读书,就违法了?”相关话题,使得阅读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无锡民众的阅读现状如何?以立法来促进阅读能造成多大的效应?昨天,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调查
无锡人网上“买的没有看的多”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研究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国民人均仅读4.39本书,与2011年的4.35本比有微量的提升。但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北欧国家国民每年读书24本左右,几乎是中国的6倍。美国人年均阅读17本书,韩国11本,日本、法国在8.4本左右。2012年,中国国民人均读书数也落后于泰国、越南等发展中邻国。而每天,平均有373本书在中国印刷出版,215本在日本出版,泰国每天仅仅出版37本书。
“阅读都要通过立法来进行强制了,可见阅读已经地位低到什么程度了。”昨日,有网友对于全民阅读列入国家立法这样进行评论。无锡的阅读情况相较于全国来说,情况又如何?昨日,记者随机采访了20多名无锡市民,主要为20岁到50岁的上班族,从反馈的信息来看,每年的人均阅读量基本和国民人均阅读量持平,一年平均阅读5本书。而对阅读阻碍,反映最为强烈的就是“没有时间”,而阅读方式也从书籍深度阅读转变为浏览网页等浅化的、碎片化的阅读方式。
无锡市图书馆读者服务中心主任李娟介绍,近几年来,图书馆的书籍借阅量略有增加。2012年,市图书馆共接待读者170万人次,流通图书100万余册。为了吸引更多的人阅读,也迎合年轻人当下的阅读习惯,2012423日,无锡市图书馆还建立了数字图书馆,资源总量达到27T
从事文字工作的陈小姐说,刚参加工作时,每个月会坚持买一两本好书读,日子久了,阅读的习惯没能坚持,买的书不少都没看完。“结婚生子、工作的压力接连而来,没有时间和精力读书。”现在的她阅读的内容主要为新闻,每天下班后,刷刷微博,浏览网页,也就差不多该洗洗睡了。周末的时候,有时间有心情,她会买上一两本杂志消磨时光。
昨日,记者从淘宝数据了解到,无锡人挺爱在网上检索书籍,但是总体有一个“习惯”:检索的多,买的相对较少。根据淘宝网数据显示,以人口占比来进行排名,2012年全年江苏省是全国最爱书的省份,在淘宝上书籍的搜索量和成交量都排名第一。而在城市排名中,无锡书籍检索量排在了全国城市的第16位,而苏州、南京分别位列第47位。而从书籍成交量上来看,无锡的排名又有所下降,排在了全国的第19名,而苏州、南京、常州则都排在无锡的前面,分别为第7817位。
追问
全民阅读困境何在?
现状一:阅读偏实用性和功利性
销售统计显示,无锡新华书店中心门店的销量已经位居省内第二名。但是书店的相关负责人认为,这并不意味着无锡的阅读氛围很好。无锡人阅读偏实用性和功利性,书店里售出的很多书籍都是教材教辅类书和实用工具书,其中跟学生有关的用书占到书店全年销售总额的40%,但是能体现一定阅读层次的人文社科类书占比仅为35%左右。
论坛上,网友“囡囡”吐槽,“相比南京的先锋书店,无锡的书店更像一个奢侈品店,文艺气息不重,商业气息很浓。”店长表示,民众阅读与城市文化相关。无锡会有字画、小人书等文化圈,但是商业气息更重。民众偏好的多是宣传力度比较大的书籍。相比无锡,南京更具文艺范儿,因此文化沙龙、作者分享会等活动相应更多。
现状二:社区公益书屋人气不高
新安二社区的农家书屋,目前藏书量已达到1万多册,科教、文化等门类一应俱全。负责书屋运作的社区工作人员说,新区每个季度会拨送一批新书来,因此在更新藏书、扩大规模上压力并不大。“但人流量一天五六个,最少的时候都不见有人来。”据每隔半个月的书籍借阅统计,阅读的人群主要是中小学生,或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少有年轻人。孩子们偏爱的是“梦幻谷”之类的小说,中老年人则钟情法律类小说以及健康养生、成功学畅销书。为招揽更多的人气,书屋不停地举办各色活动。
太湖花园第二社区的工作人员表示,社区之前一直跟太湖读书会合作向居民推荐一本书读,大家围坐一圈分享读书感受。为了稳定既有的主动性读者,正尝试推进全民读书月,将这种读书会的形式固化。
现状三:城市财政投入力度较低
据了解,目前无锡市图书馆每年的财政投入经费已经多年不变,这个数字与其他一些城市相比还是比较低的。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图书供应商表示,一个城市的阅读环境与城市财政投入力度有很大关系。一些区级的图书馆每年都要达到一定数量的购书量,但是财政划拨的购书资金却有限。为了达到购书量的标准,有些图书馆只好放弃图书质量,退而求其次地凑数量。“比如说,一类书籍只要馆藏两三册就够借阅了,但是刚好这类书价格较低,为了凑数就购买个七八册,而真正的一个精品书籍,却因为单价太高无法入手。”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图书馆必然会对“全民阅读”的氛围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评说
除了立法,我们还要做什么?
浙江援手律师事务所无锡分所律师金为凯认为,考虑将全民阅读列入国家立法,象征性的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尝试用法律来引起国民对于阅读的重视,这样的愿景值得肯定,但是这样的立法却毫无执行的可能性。法律是规则和处罚相结合的,最近刚出来的“常回家看看”也同样在法中设置了处罚。但是阅读本身就是一件自愿和私人的事情,如果因此违反了相关法律,那么惩罚措施将会是什么?又将如何惩罚?而且,法律是国之重器,不可擅用。全民阅读更多地应该是政府在舆论和氛围上的引导。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庄若江表示,国人的读书意识较差,心态比较浮躁,与现行的教育体制有一定关联。“要求学生付出更多的时间应试,学生被逼无奈,哪来从容的时间阅读?”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不应重在功利性目的,而应习惯成自然。即使是才入校的大学生,都未必喜欢阅读,而倾向于网络上娱乐性的浏览,这并不利于审美眼光、思维方式等培养。
她注意到,目前社会人的精神领域存在分化现象。“部分人有一定的思想性,对历史文化有独到的判断和解读。但也有不少人的读物游戏性较强。”精神分化的差距不能拉大,否则会导致沟通障碍,容易引起社会问题。全民阅读立法,从目的性来看,是为提升国人的综合素质
阅读什么为佳?解决问题:看什么书,选择一本好书。庄若江谈及文革刚结束时的一代,曾经为了买套文学名著赶着去排队,“抢到一本是一本”。但是现在不少年轻人对于大部头的名著基本没看过,甚至连中文系的大学生都未必通读过。读《红楼梦》可能是通过连环画,看《西游记》可能是通过电视剧。多种阅读方式无可厚非,但是一定要有选择性。她建议专家针对不同年龄阶层,筛选好寓教于乐的书目,辅以讲座等形式,引导民众读什么书,怎么读书。“不妨从娃娃抓起,减少学生的学业压力,家长、学校可以酌情将读书作为孩子的课外作业,以灵活多样的阅读形式陶冶性灵。”促进全民阅读不应是运动形式的,或是文化部门完成指标的敷衍,而需要一代人共同的努力,赋予阅读真正的全民性、常态化。
来源于:江南晚报http://epaper.jnwb.net/ 
阅读(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