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日报9月24日】近日,江南大学顾纪生教授在一次政企座谈会上,发表了题为“企业家目前直面的诸多矛盾及应对策略”的主题演讲。演讲中他用“扑朔迷离、波诡云谲”八个字概括当前经济形势,结合当前政府巨额债务、房地产泡沫、制造业困局等热议的经济现象,分析了目前企业家经营中所面临的几大矛盾和相应策略,颇具指导意义及实用性。本刊特整理其主要观点以飨读者。
明局势:“一代”创业机遇不再“二代”守业危局显现
“一代”企业家创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改革开放是最大机遇,短缺经济是最大背景,“人杰地灵”是有利条件,“乱世英雄”是客观写照。而今,“创二代”想要再创辉煌所面临的环境已大不相同。
顾教授指出,企业现在面临的是制造业危机与金融危机叠加的危局,机遇性因素稍纵即逝,守业、创业难度更大。他进一步分析,资金从实体产业抽离是导致其他行业价格暴涨之“因”。目前税费负担加重、生产成本上升、行商环境恶化导致企业家纷纷将资金抽离实业,转而投向房地产等其他金融投资领域,造成财政金融局势动荡不稳。
危局中,“二代”守业、创业必须认清过剩经济时代开始的大背景。
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市场发展空间受阻是大趋势,资源、环境制约难以支撑像以前的高增长。传统经济向创新经济转型道阻且长。画皮容易画骨难,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虽然现在大部分企业都称“公司”,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制并没学到家。同时科技创新的原创性技术缺乏、资源短缺、国内财政金融局势隐忧不断、货币疯狂超发带来的后遗症都将影响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过渡。
他建议企业家强化“过冬”思维,敏锐识别风险,杜绝盲目扩张。保持资产的流动性,产业经营与价值经营并重,兼顾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尽可能走向国际。
自定位:心态决定发展前景,认清本质才不会“卡住脖子”
顾教授以光伏产业花开即败的事例告诫企业家,在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企业“不要想统治、操纵或者影响哪怕是一个细分行业”,因为当前经济形势下一个“风光”行业可能很快沦为“暗淡”行业。 随着经济一体化稳步深入,不同地域、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步伐大大加快,同一产业内部的产业链也在不断延长。“产业链中间环节偶尔套牢不可怕,可怕的是套牢在产业链起跑点上。”他认为,有的企业虽然技术一直在更新,但总是慢市场一拍,产能建成之日就是淘汰之时。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准确定位很重要。
如何给自己的企业定位?顾教授直截了当地点明:企业就是价值运营的载体或工具。要办好企业首先要回归企业的本质———以营利为目的。才能不被其他企业“卡住脖子”。
他建议企业多问问自己:为什么我来做就一定行?如果想得明白、理由充足就可以做,反之缓行。明确企业真正所图和自己在一体化中应占位置,制定切实的发展战略,只做自己所需的、能做的,才能稳步渡过危局。
谋突破:微利时代谨防掘金心态,72法则巧算收获速度
中国已经真正进入微利时代,微利甚至亏损是过剩经济开始的时代标记。“国外企业毛利率在10%左右已经相当不错,我们的企业家却想要40%以上,”顾教授再三强调这种暴利心态要淡化。 面对微利时代,顾教授笑称国内企业家都有点“恐微症”,总是对“暴利”恋恋不舍。他告诫企业家,掘金心态容易发展成赌徒心态,绝对要不得。
不过企业要想真正获得较高利润率也并非无望,顾教授指出几条可能途径:一是抓住经济周期性波动即危机发生时资产价值极度低估时的机会,考虑证券投资或者并购项目;二是抓住科技创新型产品开发成功的机会。
“企业家要坚决摒弃暴利思维,真正弄清微利可以变厚利,厚利也可以来自微利的关系。”利润多少不仅取决于利润率,资金周转效率也是重要因素。企业家可用金融学中的“72法则”计算“收获速度”,即当本利和比本金翻番时,满足以下公式:翻番所需年数(或次数)=72/年(次)收益率。假定做一笔生意的收益率只有3%,看起来利润微乎其微,但是根据这个法则看,只要实打实做成24笔本金也能翻番。所以每次每笔生意利润不需要太厚,但是周转效率一定要高。(刘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