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江南之声10月4日】2008年,刚刚踏出大学校门的“85后”小伙子汪庆飞通过层层选拔,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村官,五年时间过去了,经过在基层岗位的锻炼,这个说自己有些“二”的文艺男青年已经成长为精通基层业务、扎根社区的优秀社区工作者,成绩突出的他还获得了“2012年无锡十佳新市民”的称号。今天的国庆特别报道“美丽无锡,我的梦”,我们就来认识这名扎根基层的85后好青年,听一听汪庆飞的梦想。
今年28岁的汪庆飞是我省首批省聘大学生村官,2008年5月份,当时正在江南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就读的他,听学校老师说有一个机会可以应聘大学生村官,这让从小生活在农村的汪庆飞有些心动了。
【录音:既然有这个机会,就先尝试一下,我自己也是农村出来的,我感觉对农村自然而然比较有亲切感,而且小时候多多少少也接触过这方面,耳濡目染吧。】
顺利通过大学生村官考试后,小汪成为新区鸿山街道鸿运苑社居委书记助理,当他信心满满地走上人生第一份工作岗位时,一个大难题横在了他的面前:他是浙江人,听不懂无锡方言。
【录音:听不懂这边的话,基层的现状是这样的:要下去跟老百姓打交道,老百姓有什么问题要反映,上班的时候来反映问题的都是上了一定年纪的,50岁60岁,很多人普通话听不懂的。我就努力学这边方言,从吃饭、穿衣、每个动作怎么样讲,一点一点去学。一开始等于说借助于一切机会,最搞笑的是无锡人姓名赵、曹全部是“赵”,王跟黄都分不清的。】
为了与社区居民顺畅沟通,汪庆飞此后积极克服语言关,一有时间就跟同事和社区里的居民讲那并不标准、有时还要被人笑话的无锡方言,功夫不负有心人,四个月过去后,他已经基本掌握了无锡方言。
【录音:记者——现在可以用无锡话跟老百姓交流吗?一点问题都没有,你有什么问题要反映。记者——已经是比较标准了。我是讲的是鸿山这边的话,实际上是靠近苏州话了,这边靠近苏州是比较软的。】
认真、勤奋,再加上极强的学习能力和悟性,很快地,汪庆飞在业务能力上突飞猛进,社区工作做得也是有声有色。2010年,他被任命为鸿山街道鸿运苑第一社区居委会副主任,这时的汪庆飞常常把办公室当成家,白天入户走访、采集居民信息、处理居民问题,晚上看资料、写材料,困了就在办公室打个盹,然后接着干。说到现如今社区的职能,做了五年基层工作的汪庆飞侃侃而谈起来。
【录音:各个部门、各级下达的所有的任务,都是靠社区去贯彻、落实的,鸿运苑社区现在是户籍人口6800多个人,过渡户、外来流动人口大概有11000人,工作人员才十几个。现在社区的一个服务功能被完全扩大化了,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什么都要知道,社区是实行扁平化管理,上级政府把他们各个条线的职权直接下放到社区,像计生的,我本来办证要到街道计生办来办,现在街道直接把窗口放到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里,来百姓直接在家门口社区大厅就能办理了。】
时隔多年,时任该社区主任的张艳告诉记者,她看着小汪从一名大学毕业生逐渐成长为一名业务能手,更难得的是:在小汪身上看不到年轻人的浮躁、冲动,更多的是认真的态度和对业务的钻研、创新精神。
【录音:】由于工作能力突出,今年8月份,汪庆飞换了工作部门,目前在鸿山街道专门从事党政和居民信访方面的工作。汪庆飞坦言:幸好有前几年基层工作经验,让他从中学会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录音:我在基层工作,心态上越来越成熟,能力上大大提升。】
对于未来,汪庆飞说,作为一名新市民,其实他一直有个梦想:他想用自己的力量带动新市民更好地融入无锡这座城市。
【录音:我被评选为十佳新市民,也算是新区外来新市民的一个典型,可能通过我的一个影响力,是不是能够成立一个类似聚集鸿山本地外来人员的一个组织或者机构,通过这个组织,开展一些活动,比方说邀请一些老师开展无锡话教程培训、风俗培训、包括本地知识的宣传推广,引导外来务工人员,怎么样融入鸿山本地的一个风俗习惯、生活习惯,更好地融入无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