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6月27日】 随着梅雨季节的到来,无锡进入主汛期,雨水再次触动人们的神经,疏通排水管道防止城市内涝成为一项重要工作。一方面是城市怕雨,另一方面,人们不禁发出疑问,为什么让这么多雨水白白流走、甚至形成内涝,而不是让雨水留下来加以利用。其实无锡早有居民住宅小区、企业、学校等尝试雨水回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但由于缺乏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政策支持,无锡推广雨水回用还有不少路要走。
雨水从天上落进了我们的储水罐
走进华润燃气有限公司的大院,郁郁苍苍的绿化看不出与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但物业负责人李经理告诉记者,“绿化带的地下那可是别有洞天”。地下铺设了一条条雨水管道,分布在公司的各个角落,下雨的时候,楼顶和地面的雨水顺着管道,都流进了一个160立方米的圆形槽罐里。除此之外,还有一台环保设备,用于对收集来的雨水进行深化处理。这些水代替自来水用来浇灌绿化、洗车和冲厕所等。“这些都是经过处理后的雨水”,物业工程部倪女士介绍,在雨水较少的时候,景观池则充当了蓄水池的作用,池里的水经过处理后循环利用,使用两年来,效果很不错,节省了不少自来水,每年光水费就省下了5万元左右。
天一中学校园内一处名为映天湖的人工湖,为校园平添了一抹柔情,外面的人只觉得景色美,却不知这里的湖水都是雨水。天一中学总务处主任蒋俊描述雨水资源化利用过程,天然雨、雪水降落到广场、道路、屋顶和草坪后,通过雨落管和雨水管道,流入映天湖内,然后再通过映天湖边建的中水系统,从水泵房将水打入杂用水管道,用作厕所冲洗、绿化、农场浇灌等用水。绿化用水中部分水还将继续进入映天湖内循环。从已有统计数据来看,通过对雨水资源的利用,学校全年平均可节约近8万吨自来水,直接创造的经济效益达25万元。
除华润燃气和天一中学外,无锡还有不少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小区,也将目光盯上了“不要钱”的雨水,万科、山语银城等小区的雨水回用已经保持常态化运作。由于用的是天上“白白落下”的雨水,几乎每一家配有雨水回用系统的单位,都直接尝到了经济上的“甜头”,但对于积极响应的一些先行者来说,对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看得更重,华润物业负责人李经理说,“说实话,我们一年节省下来的5万元水费相对于80多万的投资,有点微不足道,但对于社会的引领作用是很有效果的,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单位开始利用雨水,我们也觉得小有成就感。”
不缺水的无锡为何热衷“截留”雨水
打开无锡版图,是河网密布的江南水乡,全市共有大小河道3100多条,典型的丰水区。气象部门数据显示,无锡年平均降水量为1100毫米。但由于过去一段时间的污染,许多河、湖的水质变差,无锡成了一个典型的水质型缺水城市。水利部门人士告诉记者,无锡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是全国人均量的四分之一,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刻不容缓。随着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节水也越来越深地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中。
雨水收集利用的字眼在相关的法规中逐渐出现,也表明了城市对雨水的渴求。2011年施行的《江苏省城乡供水管理条例》规定,居民住宅小区、单位的景观环境用水,有条件使用雨水或者再生水的,不得使用城乡供水。市政、绿化、景观、环卫等用水,应当优先使用再生水、雨水和地表水。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条是,规划用地面积两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建筑物应当配套建设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于无锡来说,早在2008年出台的《关于加强新建建设工程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的暂行规定》中就明确表示,地上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以上或有景观水池的新建住宅小区项目,单位建筑屋顶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公共、工业建筑项目,总用地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建、改建、扩建广场、公园、绿地项目,以及新建城市道路的人行道、绿化带工程等,必须配备建设雨水利用工程。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30多家企业、小区等加入到这项节水行动中,还有五六十座正在兴建中的建筑物,在设计之初就已考虑到了雨水回用,相关设施将与主体建筑一同验收和交付使用。今年3月,无锡市政府向社会公开征求《水资源节约利用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条例》)修改意见。根据《条例》,新建建筑物规划用地面积达两万平方米以上的,该建筑物必须配套建设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必须”一次将建设雨水回用系统定为强制性规定;非天然游泳池和水上娱乐项目及日用水量在一百立方米以上用水项目配套建设水循环利用设施或者雨水利用装置。
推广雨水回用还要迈两道坎
相关专家认为,城市雨水是被长期忽视的一种水资源。现在人们的认识存在一个误区,即一遇大雨,便首先想着赶紧将这些雨水排走,以免城市出现严重内涝,为何不能将这些雨水存储下来,留作他用呢?如果在城市建设中,注意发展雨水收集和利用工程,把原来被排走的雨水留下来利用,既增加了水资源,也是节约自来水的好措施。同时,通过雨水收集利用的广泛开展,由于雨水被留住或回渗地下,不仅减轻了城市洪水灾害威胁,地下水也得以回补,生态环境得以修复。可以说,雨水收集利用是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之一。但由于缺乏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法规细则,雨水回用还有一些问题待解决。据了解,当前雨水收集利用在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已是非常重视的产业,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体系。这些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雨水利用的法律法规,雨水被充分地收集起来加以利用。新加坡是个严重缺水的国家,获取水资源的主要途径就是采集雨水,新加坡一位官员曾说:每一滴落在新加坡土地的雨水,我们都会想办法把它收集起来。新加坡几乎每栋楼顶都有专门用于收集雨水的蓄水池,国土面积一半是集水区,著名的马洛蓄水池及其设施,是目前世界上惟一采集城市居民区雨水的现代化集水工程。德国是欧洲开展雨洪利用工程最好的国家之一,对城市雨水采用政府管制制度。德国还收取雨水排放费,雨洪利用技术已经进入标准化、产业化阶段。类似的还有美国、法国等国家的雨水回用系统。
我国的城市雨水利用起步较晚,还基本处于探索与研究阶段,但已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北京、上海、大连、哈尔滨、西安等许多城市相继开展研究。无锡的雨水收集利用发展尚算顺利,但也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无锡水域广阔、河流众多,还有不少湿地,这些都是涵养雨水的绝佳载体,在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的同时,加大对地面径流和屋顶雨水的回用力度,但要继续推广还有一些坎需要迈。目前还缺乏相关的法律细则和技术标准,许多单位在收集过程中都是“按自己想的办”,雨水回用设施和出水质量,都没有一定的标准。
此外,财政补贴也应向雨水回用倾斜。市公用事业监管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管理主体不明造成资金来源不确定,也限制了雨水回用的进一步推广。对于许多居民小区来说,建筑商建好了蓄水池等相关设备,居民入住后由物业接手来管,但电费和人工等管理费则没有着落,已出现有小区物业撒手不管,设施处于闲置状态的情况。江南大学相关负责人说,无锡已实施雨污分流,这给雨水回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江南大学对雨水收集利用的情况看,由于污水管和雨水管分离,受雨面积大,可以方便地将地面径流收集起来加以利用,平均每吨水的成本不足1元,远低于民用自来水3元每吨的价格,经济效益明显。但建雨水收集利用系统需要对雨水管道进行改造,电费等后期维护成本也是一笔支出,如果能有相应的财政补贴,会提高一些人的积极性。
以上内容来自:无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