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明网5月24日】无锡市深入贯彻十八大提出的“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要求,充分发挥学雷锋志愿服务在传递爱心、传扬正气、传播文明中的积极作用,使之真正成为群众大规模的道德实践活动。重点是抓好三个方面:
接地气。大力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工作。一是抓好项目设计。以惠民利民、服务群众为宗旨,广泛开展帮贫助弱、文化惠民、洁美家园、治安防控、邻里互助等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抓好“社区、社会公益组织、社工”“三社”联动,借鉴“筑巢引凤、孵化公益”的理念和新区民生大厦、滨湖区尚贤社区的做法,引进相对成熟的社会公益组织,包括各级文明单位、文明行业的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入驻园区,按需开发志愿服务项目,辐射周边市民群众。二是完善运作方式。即“社工+义工”、“项目+基地”、“动态+常态”的社区志愿服务“3+3”模式。“社工+义工”,即发挥各社区专业社工引领带动作用,指导志愿者、义工开展志愿服务。“项目+基地”,即依托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站,开发、公示一批志愿服务项目,推动项目落地。“动态+常态”,既抓住节假日及重要时间节点,开展集中性活动,又针对空巢老人、残疾人、新市民子女等重点人群,以“一助一”、“多助一”、“接力互助”等形式开展结对帮扶志愿服务活动。三是整合工作力量。大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伙伴”组织,通过共驻共建、校地联谊、活动合作等形式,整合辖区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志愿服务队伍,以社区为阵地开展经常性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市级机关各部门、各级文明参创单位按照就近、就便原则,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主动与有关社区对接、结对。
强基础。大力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基层基础建设。一是壮大队伍,增加供给。抓动员、抓引导,按照不低于所在地区常住人口、所在部门干部职工一定比例的要求,抓好志愿者的招募、注册,确保注册志愿者数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二是注重培训,提升能力。依托江南大学志愿者培训基地,继续实施“万名志愿者培训计划”,通过专题授课、模拟演练、以老带新等,加强对志愿者服务技能、团队协作、环境适应能力的培训。围绕志愿者形象礼仪、急救知识、安全保卫等内容,整理汇编一套培训教材,推动志愿者培训工作的规范化建设。三是建好阵地,打牢基础。建好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站,按照有一名专(兼)职工作人员、有一批经常性的志愿服务项目、有一定的办公场地和必要的办公设备等“六个一”要求抓好落实。打造市、区两级学雷锋志愿服务广场,将每月第一周周六设定为“集中活动日”,组织文明参创单位,各街道、社区志愿者队伍轮流进场,常年常态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用好网络阵地,依托“志愿无锡”网站、微博、QQ群等,交流工作动态,发布活动项目,传播志愿理念。
创品牌。突出“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用心打磨志愿服务品牌,不断扩大志愿服务工作的覆盖面与受益面。一是关爱他人。以人文关怀为主题,广泛开展关爱老幼弱残志愿服务活动,把关爱空巢老人、新市民子女、农民工、残疾人等项目整合起来,加大工作力度,扩大覆盖范围,增强活动实效。二是关爱社会。广泛开展文明交通志愿服务,特别是开展好“志愿服务周周行”活动,通过在主要交通路口设立文明交通监督岗、文明交通引导员,引导人们文明出行。依托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结合“爱国歌曲大家唱”、“三下乡”、“我们的节日”等活动,组织文化志愿者、体育健身指导员积极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体活动。三是关爱自然。深化“环太湖生态文明志愿服务大行动”,突出“三走进、三示范”,组织志愿者跨区域合作,保护母亲湖太湖。特别是抓住4.22国际地球日、6.5环境日、9.22无车日、12.5国际志愿者日等时间节点,四市联动,在植树护绿、低碳出行、环保宣传、团队交流等方面开展主题活动和对接合作。
来源于:江苏文明网http://wm.jschina.com.cn/
原文链接:http://wm.jschina.com.cn/9657/201305/t121120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