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江苏新闻网】无锡江南大学建立优秀学生培养机制

发布日期:2013-05-09 来源:江苏新闻网 
资料来源 江苏新闻网
【江苏新闻网58日】(孙权 刘发明)综合性大学的院系,一般都以学科命名,如:化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等,而在江南大学,却有一所不以学科命名的学院——至善学院。至善学院是虚拟学院,也是荣誉学院,能成为至善学院的学生,是江南大学优秀学子荣誉的象征。
竞争激烈,成为至善学院的荣誉生不容易
殷瑞杰来自山西,于2010年考入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大三的他已经被保送本校读研究生。如何进入至善学院,殷瑞杰回忆,大一时,学校从生物工程学院、食品学院、设计学院、纺织服装学院和商学院五个学院中选拔至善生。“记得当时报名人数达900多人,但只招64人,所以竞争相当激烈”,“选拔考试有三个环节,首先是学业测试,主要考英语、语文、化学和物理;接着是心理测试,两项通过后,还得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面试”,殷瑞杰介绍说,“录取了不等于就能成为至善学院的荣誉生,如果因为中途表现不好或者学习不努力,就有可能被分流、被淘汰,因此,从大一开始,到能够最终成为至善学院的毕业生,大概只占当初入选人数的2/3”。
每个至善生都有双重“身份”
“‘至善’就是‘最好’、‘最优秀’的意思”,江南大学校长陈坚告诉记者,至善学院成立于2009年,是学校秉承“笃学尚行、止于至善”校训,努力塑造知识、能力、素质、修养“四位一体”拔尖人才的创新举措。“至善学院汇集了全校最优秀的学生,也集聚了学校最优秀的导师,成立至善学院也是因材施教、实施优生优培教育理念的体现”。
陈坚表示,当初成立至善学院的动机主要有两个:一是给学校各个院系的优秀学生提供一个素质提升的平台,这里的学习氛围就相当于一个优生俱乐部,学生们能在这里得到一种新的学习动力;另一个则是针对时下大学学风下滑,一些学生考上大学后,突然没了目标,整天混日子。成立至善学院,既能对学校的学风进行引领,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大学不是学习的终点,应该有更高的目标和学习追求。
至善学院采用“单院注册——双院管理”的运行机制,每一个至善生都有着双重身份,既属原专业学院学生,也属至善学院学生。这就意味着至善生的学籍依然由原学院管理,需要在原学院学好基础的专业课程,而至善学院就像一个加油站,能带给学生更多更好的课程资源和创新实践的机会。
多学科融合,至善生能力得到更大提升
至善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副院长王冰告诉记者,学院不仅聘请一流教授担任每一名至善学生人生导师,而且设立了素质创新课程。目前,至善学院已开设“素质提升”、“知识拓展”、“能力强化”三类素质创新课程20余门,内容涉及哲学、文学、社会学、法学、美学、自然科学前沿等多个领域,着力提升文字表达、论文撰写、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等多项重要技能。每个至善生还要在暑假参加为期3周的“集中式”外教英语应用能力强化训练。“3周后,都感觉不会说中国话了,整个思维都是英语式的”,就读机械系研究生一年级的荣誉至善生徐晚秀说。
在至善学院,文科生要学习理工科内容,理科生也要接触人文社科,“文理兼修,多学科融合,是至善学院课程设计的最大特点”,人文学院研一学生瞿海琴告诉记者,她曾是至善学院的荣誉毕业生,现在担任至善学院的兼职辅导员。设计学院学生杨兆楠表示,“要在设计方面做出成绩,取得突破,就必须有多专业的学科基础,现在觉得自己当初选择至善学院是多么的明智”,他举了个例子,在至善学院,导师带领他们做一个防洪的设计方案,生工学院的同学会用生物工程技术来做方案,化工学院的同学会考虑利用特殊材料,比如用一种很轻的材料,便于搬运,材料本身能够吸水,投入水中,又能够马上发生化学反应,聚合凝固起来,从而起到防洪的作用……,“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都有自己独特的设计方案”,而大家一起做方案,听听彼此的想法,又能相互启发,从而拓展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个人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三年多来,优生优培的模式成效初显
据了解,在江南大学2013248名至善生中,目前已有179人被保送研究生,保研比例高达72%;三年来至善生共在国内外各类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6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21篇,申请各类发明专利54项;所有至善生均参加过各类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并在省部级以上科创竞赛中获奖达360人次,其中5人获德国“红点”设计至尊奖4项,2人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三年来,江南大学优生优培的模式成效初显。
在国内众多高校,荣誉学院已成为优生优培的重要形式。“北京大学有元培学院、浙江大学有竺可桢学院、交通大学有致远学院、南京大学有匡亚明学院,但它们都建立在原本的强势学科基础之上,非这一系科的学生很难进入。而江南大学至善学院的最大亮点,是让每个江大学生都有机会加入至善大家庭,只要你足够优秀。”王冰介绍说。
来源于:江苏新闻网http://www.js.chinanews.com/
阅读(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