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日报3月14日讯】(金亚雯)“一方面是人口老龄化、青壮劳动力短缺,一方面是优秀人才完成研究生和博士生深造已年近三十,有效劳动时间不足30年,教育产投比偏低,因此建议将中小学阶段教育学制由12年缩短为9年,促进适龄劳动人口早日踏入社会。”近日,全国政协委员许皞的这份吸引入眼球的提案在虚拟坊间议论开来,引来数万网友的围观。缩短中小学学制应对劳动力短缺如何?赞成和反对者各抒己见。
正方
可尽早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委员的提案一出,有网友直呼痛快:“早该缩短了。’’网友“丝路凤”分析,假如正常7岁上学,等到高中毕业已经19岁了,按照18岁算成年的法律条件,那就是在需要负完全成年人责任的时候还在读高中。他称,在现行12年学制前,当时绝大部分中小学实行的就是5—3—2制,由此也出现了十年寒窗苦读的俗语,后来为了缓解就业紧张局势才适当延长学制,作为基本上是最后一批10年制中小学毕业的,在那个年代,中学一毕业大家都有一种强烈的“我是大人了”的个人、家庭、社会自豪感和责任感,也由此规范着自己的行为。
“从长远来看,缩短大学、中学、小学的整体时间,二十一二岁就拿到大学文凭,出来工作是好事,社会大学很好,又能很好应对即将到来的劳动力短缺问题。”网友“虎小K”留言同样表示支持。
反方
有碍个人心理发展违反教育规律
当然,吐槽网友也不乏其数:“这样学业压力得多大啊”,“最开心的读书时代就是中小学了,缩短了这人生还有什么意思”“该缩短的是大学。基础抽走了,顶楼怎么牢固,基础扎实了,顶楼矮点也不容易塌”……“BNU董”认为此举乃完全不考虑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教育规律,“这么做的目的不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而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让步。”“孔子1986”假以他山之石,世界各国多数都是‘六三三’学制。 “应对老龄化应该是政府健全养老制度,医疗制度,增加养老配套设施建设,对于青少年接触社会应该是从教育制度本身入手,增加社会实践内容。”
建议
应对劳动力短缺职业教育是关键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生导师赵教授就此问题谈到:“在当下家庭、学校教育普遍提前化的趋势下,适当将12年学制缩短2—3年可行。即使修完硕士学位,24岁就可以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并且学以致用,施展青年才智。”但他同时指出,应对青年劳动力短缺问题本质不在于一定时期内数量上的多少,需大力扩充适龄工作青年队伍。“这有待于劳动力结构调整及个人劳动观念发生变化。”涉及到教育,需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大量培养拥有知识技能、从事一线工作的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