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商报12月15日讯】(商报记者/朱洁)“通胀时代,无锡人的消费心理从整体来看,已渐渐表现出从随众性向越来越理性的消费方式转变。” 江南大学商学院教授曹炳汝 认为,这种转变的形成大致有两个原因。
一是消费习惯渐趋成熟。 “很多居民从价格的涨跌变化中已有较强的承受能力,以前盲目抢购或者攀比消费遇上通胀时代,很多人能较为理智地选购商品,消费从众心理正在减弱。”曹炳汝说,同时不管是中低收入还是高收入群体,消费档次也明显拉开,按需选购成为消费的主流。凭借自己的消费经验和对各种消费信息的分析判断,以有限的收入换取性价比更高的消费品,成这些群体中大部分人的消费新主张。
二是说明经济发展活力还不够。曹炳汝认为,从目前来看,很多人消费心理还是比较传统,崇尚“收支相抵、略有结余”,他们极少负债消费或超前消费,不愿意把明天的钱提前到今天来用,他们一旦有了收入结余,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把它们积存起来,以作将来购房、养老、治病之用。为何存钱不敢花?这也说明,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
这种变化在曹炳汝看来,是消费心理渐趋成熟的体现。不过,他认为还需警惕居民消费行为变化带来的负面效应。曹炳汝表示,对于普通百姓而言,通胀可能意味着其财富水平一定程度的缩水,因此,当通胀来临或即将来临,人们会改变自己的投资和消费行为,以降低消费成本。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居民对文化、娱乐、旅游等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将会减少,从而影响到这些行业的营业收入。随着消费规模的缩小,这将加剧经济下滑。
“超理性的消费观会抑制文化休闲消费量的增长。”曹炳汝说,无锡要打造文化名城、休闲之都,如果没有蓬勃的消费市场,空间将受到不小的挤压。如何才能引导消费?曹炳汝认为,一方面要想方设法扩大就业面,提高居民收入。另一方面,要引导文化旅游休闲消费产品,要有品牌产品的出现,来吸引消费,“我们的休闲文化产业,不能是社区里弄几台节目这种小打小闹的形式,而是要有能够常态化提供社会需求的品牌产品,让居民能够享受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更重要的是要在精神领域把人的社会价值引导出来。”
在曹炳汝看来,还有拉动消费的当务之急,便是诚信消费环境的引导,产品缺少信誉也会缺少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