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商报12月12日讯】(商报记者/陈菁菁)往年,北风一吹,暖宝宝、坐垫、保温杯便成了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大三学生张赵日常上课的三件“必备武器”。然而这个冬天,她的装备轻了不少,也不必再一边哆哆嗦嗦,一边咿咿呀呀地坐在寒冷的教室里背书抄写演算了。江南大学新装的近200台空调让学生们学习起来更带劲儿了。
百人大教室两个大空调
“像我这样在南方上大学的北方学生,特别受不了无锡的湿冷。一般在教室一坐就是一上午,窗外的寒风嗖嗖地刮,隔着玻璃都能刮到心里去,穿得再多,几个小时就冻透了。”眼下正是期末备考的时候,张赵再也不用为如何取暖而伤脑筋了。今年开学时,当新老生们走进教室,发现学校新安装的空调时,那心情真可以用“惊喜”两个字来形容。
张赵的舍友小吴说,现在100人以上的大教室里,前后都各有一个立式空调,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只要觉得冷了都可以直接去打开,几分钟的功夫教室就暖和了。 “以前为了取暖,一个小时就得去换趟热水,去打一次水要带上三四个水瓶,现在再也不用在教室和茶水间来回奔走了。”
记者采访了解到,教室安装空调后,同学们最大的感受就是在取暖设施的准备上少花了不少心思,也省了一笔购置开销,“轻装上阵”去教室让同学们大呼轻松。
上晚自习的学生明显多了
上晚自习是大学里头的一道独特风景,然而却让学生们苦不堪言。商学院的学生小韦告诉记者,冬天在没有空调的自习室呆上两个小时,回寝室的路上,脚就完全没有了知觉。那些宿舍没空调的学生,情愿耽误点时间去学校周边允许顾客“逗留”的快餐店或茶社,一边蹭暖气,一边看书备考。但是一出校门心也散了,外面再好却没了学习的气氛。 “去安逸的地方上自习,总想着要买点儿吃的犒劳自己吧,这样一来二去,起码得花费三四十元。”小韦说,上晚自习也跟带动经济发展挂上钩了,普通学生还是有点儿担待不起。
在这种情况下,冬天去教室上晚自习的学生算得上是“勇士”。然而今年发生了改变。上晚自习的学生人数明显比以往多了,即使宿舍里有空调,有些同学也愿意往教室跑。 “窝在宿舍看书想睡觉,还是教室有气氛,况且还能省点电费呢'”
老师们也感到十分欣喜。 “学校在硬件配备上不仅更加人性化,也提升了教学质量。以往我在讲台上讲课,学生们在底下集体跺脚、搓手、哆嗦着,上课效率大大降低了。”人文学院周老师说。
啥时开啥时关都有规矩
昨天,记者从江南大学水电科了解到,今年学校给第一、二教学楼教室安装了近200台空调,为的就是能让学生们在上课的时候享受到冬暖夏凉的学习环境。同时为了规范教学楼内空调的使用和管理,并且做到节能降耗,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
水电科赵老师介绍,夏、冬两季高温、高寒天气才可使用空调。冬季里,当天预报最高气温低于10摄氏度,或最低气温低于5摄氏度,或连续三天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8摄氏度时,可以开启空调,制热温度不得超过20摄氏度;夏季里,当天预报量高气温高于30摄氏度,或最低气温高于25摄氏度,或连续三天以上日平均气温高于27摄氏度时,可以开启空调,制冷温度不得低于26摄氏度。 “另外,除教务处安排的课表时间和晚自习时间外,教室内不得随意开启空调。遇到调课、考试等特殊需要时,要报教务处批准。”
据了解,空调总电源是由学校专门的物业管理人员负责的,同学们在空调的具体使用上非常注意节能。
“启动初期15分钟可以短时间内开窗通风,等空调机正常运行后关闭门窗,放学或关闭教室前15分钟要提前关闭空调,减少能耗”,“连续使用的教室,课间休息或短时间休会时,不能关闭空调再重新启动”……江南大学的学生们向记者普及着在空调使用上节能降耗的一些小窍门,他们表示随手的一个小动作也能省去不少不必要的开支。
明年用物联网实时监控
记者了解到,不是每个大学都有空调的,在普通教学楼安装空调的大学在全国也不算多。今年夏天,复旦大学学生在毕业典礼上用微博大屏幕向校长要空调,军训合唱“我们要空调”的视频一夜之间也走红互联网,他们用网络打赢“空调战”的新闻事件还历历在目。学生们对学习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江南大学在这方面做到了人性化的服务,并且在智能化的管理上也是走在全国前列的。
赵老师介绍,目前学校的工程中心楼正作为试点进行空调设备的智能化远程管理,即基于物联网的技术,通过校园网实时监控每一台空调的开启、关闭和温度调控。 “就像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在背后操控一切,这样就避免了不当使用或管理不善,也能节省人工等费用。”据了解,明年夏天,这项新兴的技术化管理将在第一、二教学楼全面铺开。
本文章来源于:无锡商报http://epaper.wxrb.com/
原文链接:http://epaper.wxrb.com/wxsb/20111212/index.htm A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