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日报11月28日讯】作为中国工业设计重镇,无锡迫切地需要一个展现自身工业设计能力和氛围的平台和对外交流的窗口。本着这样的初衷,11月26日,一个名为“太湖奖”的工业设计大赛在这片涌动着创新创业的热土上诞生了。“太湖”叫板“红星”的资本在哪里?未来,无锡打造“工业设计之都”的路该怎么走?会场内外,多位专家学者的观点、见解,对于在产业转型升级之路上奔走的无锡而言,具有启迪意义。
设立“太湖奖”,折射一座城市的态度
每投入1美元可产出1500美元的收益,这是工业设计的巨大魅力。北有“红星”,南有“太湖”,这是无锡设立“太湖奖”的美好愿景。
“不仅仅是为了比赛,更要‘做出实效’。”谈及奖项的设立,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管委会副主任宋超说,举办大赛是为了搭建一个平台,把无锡的资源嫁接到大赛,也可把大赛的资源嫁接到无锡,“将来只要说到工业设计,无锡就是一个最闪亮的牌子。”擦亮“名片”,打造平台至关重要。“这个奖项的设立,表明了政府对这个产业的态度。”在11月26日的会场上,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刘观庆感到很振奋。他对记者说,无锡工业设计曾经在国内开创了很多个“第一”,但业内很多却不清楚,说明这块牌子还不够响亮。这次“太湖奖”的设立就是一个契机,将吸引更多人关注无锡工业设计。无锡要以工业设计为龙头,带动品牌、生产营销,推动“制造经济”向“创新经济”的发展。
“设计+品牌+销售”:工业设计产业壮大的路径
工业设计被为“创造之神”,位于产业利润的金字塔顶,一直被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作为核心战略予以推广。无锡完成“设计之都”的蝶变路径在哪?无锡市设计商会会长雷雨成说,设计+品牌+销售,是这个产业壮大的重要路径。
这位工业设计行业的“老行家”说,设计产业分两类,一类是提供设计服务,为企业设计产品,目前很多企业都停留在这个初级阶段。另一类是通过设计带动品牌,采用ODM即设计+品牌+销售的模式,通过采购、代工进行生产,使这个产业迅速发展起来。“中国的制造业目前大部分都是代工,但一个产业的产值组成,只有10%在制造业,90%是由其附加值实现的,这些附加值大部分都通过工业设计来实现。”他透露,目前设计商会正致力于培育1000家设计企业,从中打造百家设计品牌企业,有自己专属的产品。
前来参会的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刘德则用他的小米手机现身说法。这家专注于移动互联网产品开发的公司,也是从一个灵感、一个设计起家。刘德说,就一个好产品、好品牌而言,技术是骨骼,制造是肌肉,而设计是产品、品牌的DNA。而小米科技的一路成长,也印证了“设计+品牌+销售”的发展路径。
工业设计更是一种文化价值,要从教育抓起
虽然有近500家企业、上万名从业人员,但无锡工业设计的“个子”仍不大。“工业设计,创意和内容是王道,从这一点看,人才是关键因素。”前来参会的韩国工业设计专家韩亨在说。
这位对中国文化颇有研究的韩国教授认为,工业设计不仅仅是经济手段、商业价值,更是一种文化价值,中国有着灿烂的文化,工业设计应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教育则是从源头植入这种文化价值观的根本手段。他认为,应该培育学生的文化内涵,让工业设计更具有中国文化元素。
在无锡上大学的姚远,如今已是深圳设计联合会常务副主席,对无锡的工业设计颇为了解。他说,在培育人才方面,要探索一条解决毕业到就业“空白期”、能实现需求企业、毕业生共赢的途径。“目前比较成熟的方法就是让企业选择一些潜力大、具备发展前景的设计类学生进入企业实践,企业按照自己意愿培养人才,而毕业生也能实现自身提高,尽早掌握实际技术。”只有城市形成培养整个设计文化的大环境,形成倡导重视设计创新价值的氛围,才能带动整个产业。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国江苏网http://economy.jschina.com.cn/
原文链接:http://economy.jschina.com.cn/system/2011/11/28/01216787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