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晚报11月27日讯】(晚报记者张月)近日,国内著名书院代表聚集一堂,参加东林书院建院900周年纪念活动。多位专家表示,现在的书院跟过去相比冷清了许多,很少能听到读书声了,各地书院的发展状况也差别很大。那么,东林书院在兴盛时期,是怎么实施教学的呢?记者采访了专家,请他们进行了“复原”。
A书院也有必修课和选修课
在宋代,书院的主要功能是教学、藏书、研究、祭祀。北宋时,以讲学为主的书院日渐增多。南宋时随着理学的发展,书院逐渐成为学派活动的场所。教学方面,书院主要采取自学、共同讲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自学为主,重在教育人的德性,并不单纯为了应试。“到了明代,世人已把书院视为谈经课士、准备科举的教学机关”,中国书院研究中心主任、岳麓书院教授邓洪波说,当时讲会盛行,书院除了“升堂会讲”之外,还组织文会、诗会、酒会、茶会、面会、舫会等与教学活动相关的各种会事。
邓教授介绍,明代与教学相关的书院之会大多是考试活动,称会文、会课、会考。会文即聚会作文,是书院日常的教学活动。一般情况下,会文的日期确定之后,不会轻易更改,需如期行事,也就形成了日课、月课、季课等名词。至于具体的考试日期与频率,各地书院不尽相同。“当时书院倡导的考试并不是与别人争名次,比胜负,而是化外争为自修”。
据悉,当时除了每月的定期考试之外,有些书院还有“日课簿”,规定学生的每日学业,然后不定期地随意抽查。明代科举盛行,大多数书院“教人不外科举”。在课程设置上,跟当今的大学教育相类似,也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的教学内容以四书五经、史书为主。选修课涉及性理、诸经、杂史、古文、军事、法律、水利、楷书等。“必修课和选修课都是服务于科举考试的。当时的书院要想让考生考取功名,需要将三十余部教材编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B发奖学金助学金,学生也排名次
“莲蓉湖上锡城东,旧是先生讲学宫”,这是明代官员王问描写东林书院的诗句。东林书院和我国古代其他书院一样,讲学是第一要务。讲学和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儒家经史著述。江南大学蒋明宏教授指出,与其他书院不同的是,东林书院更加强调从实际出发,注重讲实学、办实事、有实用、求实益。据介绍,书院规定每次会讲推举一人讲“四书”中的一段内容,之后大家自由发问,互相切磋。此外,书院还规定讲学时,伙食标准为午饭四人一桌,两荤两素,要求学生要生活简朴,不主张铺张浪费,不讲究吃喝玩乐。蒋教授还提到,东林学派十分重视“百姓日用”之学,顾宪成大力倡导书院的学习内容要密切联系实际、联系百姓日用生活。东林讲学不仅包括儒、释、道、哲学、文学、史学等,还经常开展各种社会问题大讨论。
据了解,清道光二十年前后,东林书院接纳生童名额共75人。其中,正额内课生童10人,正额外课生童20人,广额内课生童10人,广额外课生童15人,附课生童20人。东林书院文管处朱文杰解释说,清代中期以后,各地书院经严格的考试后,按成绩优异程度对录取的学生进行类别等级的划分。根据其等级,每人分别发给数额不等的膏火即供学习用的津贴。另外,为鼓励学习优异者,书院还设有奖学金,第一名奖励八百文,第二至五名,奖励六百文。这些对于书院来说,是笔很大的开支。据悉,书院课士所学的经书内容比义学、私塾要深,有些从书院肄业的学生,会直接参加乡试。
C老师先讲,然后学生讨论
据专家们介绍,古代书院主要涉及文化的积累、研究、创造与传播,不同书院虽有差别,但讲学是各地书院的核心工作。登封市文物管理局的宫嵩涛说,“嵩阳书院的讲学制度是比较完备的,设有山长、堂长、讲书、经长、斋长等教学管理人员”。山长即院长主要负责全院的教学和行政管理。堂长主要负责督课考勤、课堂记录等。讲书就是经书讲解人。经长和斋长都是山长在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优秀者,协助山长处理书院日常事务。
“当时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课,由老师先讲,然后学生们再讨论”,“书院的课考制度在宋代就已经存在了”,宫先生提到,到了明、清时期,嵩阳书院课考分为官课和师课。官课一般由知县主持出题考试,考试内容一般为八股时文、诗赋、古文、解经、策论等。师课则由山长主持出题,题目内容与官课类似。
无锡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建议,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可以搞文化主题游,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在过去,书院既是学术组织,更是教学机构。”邓洪波提出,江南大学可以和东林书院合作,让大学生们身临其境地去了解古代的书院是怎样开展教学活动的,让年轻人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这不失为让古代书院重现辉煌的举措之一。
本文章来源于:无锡新传媒http://www.wxrb.com/
原文链接:http://www.wxrb.com/node/kandian/2011-11-27/7FIHB57H9223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