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逻辑课,如何走近中学生? 高考不考就不学?

发布日期:2011-11-16  来源:光明日报  
资料来源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116日讯】(江言)在国民教育中,中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庞大群体。心理学家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阶段是一个人思维成长、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日前举办的第二届“素质教育与逻辑思维论坛”,就把论题聚焦在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上。

现实:高考不考,就不学逻辑了?

刘培育(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董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在发达国家中,很重视逻辑思维教育,把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看作是教育的最高目标之一,而我们国内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差别。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我国,基础学科是6门,即数、理、化、天、地、生;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的基础学科是7门,包括逻辑,即数、逻、理、化、天、地、生,逻辑放在数学后面。这一点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

吴格明(江南大学教授):逻辑教育对人的培养发展的意义不仅在于智力因素,而且在于非智力因素。人们总是“真善美”并提,其中“真”是第一位的。三者又有密切的联系,“真”是基础,是根本。逻辑思维所孕育和涵养的对真理的崇敬与追求,是最高尚的人格。逻辑教育不仅能够提高智商,而且能够提高情商。具有逻辑自觉的人,因其经常的质疑和反思而不会盲目地人云亦云,不会迷信权威。他们的价值选择更倾向求真,而不崇拜权力,他们有一种精神独立,而不喜欢人生依附,这是高尚的人格所必不可少的内涵。

黎松龄(北京一六一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我讲一下中学的情况。需要且自发。关于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素质、学科教学的重要性这点不用多说。我们的高考,尤其是政治里都包含对逻辑思维的考察,只不过它不是以纯逻辑学的方式来考察,它更强调的是和学科结合的应用性的考察。自觉但无序。曾经有一个创造性思维的研讨会在我们学校举行,我为此准备了一个课件,契诃夫的一篇文章。我讲完以后大家都很积极活跃地讨论,课后甚至有记者追着我说又想到其他的结局。后来,有个学生问我,这种课是只有一节还是有一系列?其实我只是为研讨会而临时准备的,这让我很惭愧。另外,我们很多老师在谈到逻辑思维训练的时候,其实都是基于学科教学的某一点,会和学科联系去讲解。这就是我说的自觉但无序。我们很少有语文老师是从阅读的思路,从作者的逻辑思维的角度去分析;更多的是拿一些基本的答题思路去分析。

思考:是单独开设,还是渗透在学科之中?

张建军(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前几年,参与了普通高中实验教材《科学思维常识》的编写工作,由于这本教材所列入的是“思想政治课程”的六门选修课之一,虽然一开始在试验区由于学生选修比较积极,有些省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师资力量和高考指挥棒的限制,只有少数省份一直坚持了下来,多数省份已形同虚设,这是十分令人遗憾的。当然,对于中学逻辑教学内容、方法可以见仁见智,专门的逻辑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中的逻辑思维训练的不同地位、作用及其相互作用都需要进一步研讨,但如果我们真正重视自觉的逻辑思维素养的训练,就应当以某种方式把逻辑基本知识与方法的系统性训练,列入中学阶段的“必修”内容。

朱建民(北京三十五中学校长):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我们选择的突破点就是把逻辑思维训练和学科导学进行整合。会学比学会重要,学会思考比学会知识更重要。我们把它提升为三十五中的教学观。现在学校正在各个学科中开展“什么是一节好课”的大讨论。这些好课的标准是什么?逻辑思维训练包括四种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分类比较能力、演绎归纳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把逻辑思维的四种能力和我们的课堂教学进行整合?我们也在思考,如何教会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问题化,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再把书本上的问题课题化。简言之,就是书本知识问题化,问题课题化。在所有的课堂和学科中,老师们都在把书本上的知识跟逻辑思维训练相关的一些要素提炼出来,编教案、学案,指导学生开展逻辑思维的训练。

汪馥郁(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副董事长、北京创新研究所所长):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的主渠道,不是单独开设一门逻辑思维能力训练课,而是要与各学科课程内容结合,把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有意识地渗透在各学科课程内容之中。譬如说,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把有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比较与概括、分析与综合、论证与反驳等逻辑方面的内容,渗透在语文课的字、词、句、篇的教学之中;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把有关判断中的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和充分必要条件、推理的规则、证明的规则等逻辑方面的内容,渗透在数学课的解题和求证的教学之中;就可以有意识地把发现问题、科学解释、形成假说、证实证伪等逻辑方面的内容,渗透在物理学、化学、历史等课程的定理、定律、史实的教学之中。这样,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不仅可以时时都得到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而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得到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更可以得到逻辑思维能力在实践中运用的训练,从而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前提:学逻辑,是死背概念,还是有趣实用?

温戈(中华慈善总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我们现在高校的逻辑教材,是一种知识系统。对于中学生来讲,显然这样做是不适合的。它只会加重学生的记忆和学习负担,加重他们的逆反心理,我觉得学生不一定欢迎,中学的老师、校长也不一定欢迎。这样,我们素质教育中逻辑的推广作用就会很难。怎么设计一种区别于知识系统的教材结构呢?我们提出一个叫操作系统。解决问题首先要认知判断,第二步是决策,第三步是沟通,在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把需要用到的逻辑方法按照这种操作步骤来进行组织,这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方向。

汪馥郁:如果逻辑学不能加强自身的改革,尽可能使逻辑学达到实用、通俗和生动、有趣,那么,在素质教育中加强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的任务就要严重受到影响。但是,怎样才能有效地进行这种改革?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走出书斋,深入中小学,了解实际的教学状况和学生思维状况,与基础教育工作者开展协同研究。尽可能具有可操作性,采取逐渐感悟的方法在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训练。对中小学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应该体现实用性的逻辑。否则,逻辑学就始终只能是少数人欣赏的“阳春白雪”而不能成为广大实际工作者手中有效的思维武器。(记者靳晓燕)

快评

“规规矩矩地”学习逻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邀全球500多位教育家,请他们列出自己心目中最重要的教育目标。结果,“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居16项教育目标的第二位。上个世纪70年代,哈佛大学进行一次教改,规定不论文科理科的学生都必须把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放在首位。

历史告诉我们,在我们民族社会文化的土壤中,重逻辑、重理性的精神积淀相对匮乏。江南大学吴格明教授曾指出,“不尊重规律、不尊重科学、主观随意、盲目蛮干、以感情代替政策、以人治代替法治等消极现象,正是这种文化特征的反映。”

另一个现实是,逻辑与科学思维教育恰恰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一个极其薄弱的环节,无论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都是如此。在中学,在一些学科中曾有逻辑思维训练的成分,但却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被机械记忆的导向和无情的题海战术所淹没了;新课改对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提出了要求,但部分教师自身逻辑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的不足,恰恰成为引导学生开展逻辑思维训练的障碍和瓶颈;在大学,虽然个别高校的教学中逻辑思维训练开展得比较热烈,但总趋势却是萎缩和衰落的。

我们提倡创新人才培养、批判性思维,其核心正是逻辑理性。毫无疑问,在逻辑问题上,我们必须补课。一则,应有“规规矩矩地”学习逻辑学的意识。致力于教育各层次系统地展开逻辑教育,以及师资培养,我们的教学形式应当更加灵活多样,思维不是禁锢而是解放,答案不是唯一而是丰富。二则,不单单局限于课程,应该把它变为一种理念、思想,在相关课程中也贯穿这方面的教育,针对不同的学生或者不同的教育。课堂教学应当积极地倡导质疑和反思,从而使学生素质发展更加自觉,更有生命力,使课程改革由肤浅走向深刻,由浮躁走向从容。

其他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1-11/16/c_122286251.htm

本篇文章来源于:光明日报http://epaper.gmw.cn/

原文链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1-11/16/nw.D110000gmrb_20111116_1-16.htm

阅读(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