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11月17日讯】(本报记者 过国忠 通讯员 曲萍 邹毓) 对于一家民营科技企业来说,在技术上要领先一步,在市场上要快人一拍,不但需要拥有科研实力,更需要重视协同创新,充分借助外部科研力量,来解决关键核心技术上的难题,开发出在国内国际上领先的高端先进产品。这是无锡信捷实现快速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
无论是对于一座城市,一个区域,还是一家企业来说,创新能力决定着其发展的整体水平。而协同创新,在当前实施“科技驱动”战略中,更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最近,记者来到江苏省无锡市采访发现,在这座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城市中,许多企业在自身创新能力弱、市场竞争激烈的现实面前,在加快科技投入、加速提升企业科研能力的同时,更是充分利用、善于利用国内外的科研力量,来实现创新发展。
在这个创新群体中,成立于2000年的无锡信捷电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无锡信捷),就是注重科技人才,通过走协同创新道路,而快速做强做大的一个创新型企业代表。
记者了解到,无锡信捷仅仅通过11年的发展,今天已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工业控制生产厂商,以及全球自动化产业重要合作伙伴。目前,公司综合效益、经济规模在国内同类企业中,均排名前列。今年,公司被评为“无锡市领军型创新企业”。
“不重视创新,就没有企业今天的核心竞争力”
在无锡信捷,记者拿到一本介绍公司在实施科技创新方面的主要成果和企业发展总体介绍材料。其中,这样写道:
2001年,公司成功推出国产PLC——FC系列可编程序控制器,凭借性能、质量、价格的明显优势打破了国外产品垄断局面,为市场占有率打下了基础。
2003年,公司与加拿大特维电子展开技术合作,研发并推出新一代人机界面——TP系列工业触摸屏。
2006年,公司迁入国家创意产业园,大力扩充公司规模和员工数量,进行资金和人员储备。同年,公司独立研发并成功推出XC系列高性能可编程序控制器,这一核心产品的推广标志着公司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2007年,公司调整市场战略,推出集可编程序控制器和工业触摸屏功能于一体的XP系列一体机。在此基础上,公司又陆续在国内各重要省份(城市)和国外主要地区建立了办事处,形成完善的产品销售渠道。
2008年,公司开始步入变频器和步进驱动器市场领域,陆续推出V5 系列变频器以及DSP系列步进驱动器,为公司向行业解决方案及新领域的开拓迈进了一步。
2009年,公司着手交流伺服驱动器和全数字控制的步进驱动器的产品研发,并陆续投产推出……
公司产品不但广泛应用在金属加工、机械、纺织,同时应用于食品、交通等各个行业,市场覆盖华东、华南,深入国内西部、北部,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形成了完善的国内外营销体系。目前,公司拥有国内办事处21个,代理商52个,海外设有2个分公司和20个代理商。部分产品性能指标媲美国际知名品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可以看出,这是无锡信捷实施科技创新所带来的一系列发展成果和喜悦变化,同时,充分体现着其所走出的一条成功的发展路径。
说起无锡信捷的发展,无锡市滨湖区科技局领导深有感触地说,“这家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企业领导始终重视科技人才,重视科技创新,重视管理创新,重视市场创新。假如说,这家企业不重视创新,就没有企业今天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要发展,只有充分依靠科技人才”
近年来,在国际国内新的经济形势下,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许多企业举步维艰,有的不得不“关门停产”。11年来,无锡信捷同样经历了一场场的“风暴”,经过了一次次市场的“洗礼”……
为什么信捷没有“倒下”,相反,不断地做强做大,实现技术与市场的“双赢”?
“我们企业在实施创新发展中,不但重视创新的体系建设,更是积极探索创新的新方法,寻找创新的新路径。多年实践证明:企业要发展,只有充分依靠科技人才。”无锡信捷总经理李新说。
记者了解到,无锡信捷作为一家民营科技企业,从成立之日起,他们就确立了“科技兴企”、“人才立企”、“知识产权强企”的发展理念,更是注重企业研发团队引进和整体队伍建设,以及加快新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
在注重研发团队引进和整体队伍建设上,公司把科技人才的引进,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作为企业一项“百年工程”去抓,出政策、给待遇、造环境、建机制……从而积聚了一批有技术专长、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公司目前350名员工中,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0人,其中从事技术研发人员达到56人,主要负责公司新产品研发及技术创新工作。
同时,公司加大科研投入,完善科研开发条件。近年来,公司投入销售收入的5%左右作为研发经费,用于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
在此基础上,公司充分依托自身的人才优势,建立企业技术中心。近年来,在市、区科技部门支持下,已经建成了一个自动化领域高层次的研究开发团队,通过中心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在良好的企业科研环境与体制下,取得了数量众多的科研成果,提高了自动化产品生产及相关领域的自主开发、持续创新和创造成果能力。
据介绍,目前,公司已成功开发的产品有:FC系列可编程控制器,XC系列可编程控制器及扩展设备,OP系列文本显示器,MP系列触摸显示器,TP系列、TH系列工业触摸屏,VB3/VB5/V5/VD4系列变频器、DP系列全数字步进驱动器、DS系列交流伺服驱动器、以太网、PGRS网络通讯模块等工业控制领域通用产品。
此外,公司为企业定制行业解决方案,成功应用在各个行业,如恒温恒湿控制系统、枕式包装机系统、数控折弯系统等行业专用系统,技术含量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重视协同创新,打造企业发展新优势”
对于一家民营科技企业来说,在技术上要领先一步,在市场上要快人一拍,不但需要拥有科研实力,更需要重视协同创新,充分借助外部科研力量,来解决关键核心技术上的难题,开发出在国内国际上领先的高端先进产品。这是无锡信捷实现快速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
这些年来,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与科研开发新理念,11年来,无锡信捷通过不断的自主创新与产学研合作,先后开发成功的PLC(可编程控制器)、人机界面、整体式控制器、变频器、步进驱动器、伺服驱动器等标志性高新技术产品,再到公司销售收入从2000年的500万元,上升到2010年1.14亿元,这些成果与数字变化,都一一体现着渗透着公司的协同创新。
李新告诉记者,无锡信捷地处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尤其是处于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扎实,并高度集中发达的无锡市,这里在行业中既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工业自动化产品生产均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而且,交通方便,原材料供应便捷。这些虽说都是企业发展的优势。但是,这里行业之间的竞争也是相当的激烈!
因此,对于企业来说,无论企业开发实力有多强,其实也是有限的。那么,创新、突破、立足、主导……如何实现?
“只有实行开放联合的机制,同时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建立了伙伴合作关系,实现良性互动,促进创新,企业才能在重大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开发出引导行业发展的新产品,不断地增强企业的核心力,在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企业实现跨越发展。”李新说。
为此,无锡信捷除了与国内外科研院校和大企业之间建立了长期的紧密友好的合作关系外,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与交流,每年邀请专家、研究人员到公司技术中心从事研究和技术开发或联合开发,积极组织企业科研人员参加各类交流活动外。其中,每两年公司要开展一次学术交流与研讨活动,邀请本行业或领域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参加。
这些年来,无锡信捷打造出了一条从科研开发到市场应用推广的“链”。这条“链”给力无锡信捷迅速抢占着市场,开拓着市场,赢得快速发展。
实行开放联合的机制,不仅吸引了国内科研院校,更是吸引了国外专业研究机构与著名企业的参与。
自2005年,公司与江南大学展开产学研全面合作,成立了江南大学—信捷机器视觉实验室,并依托江南大学“轻工过程先进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同进行技术研发,于2009年成功开发一体嵌入式机器视觉产品。
在国际上率先研发并推出的新一代人机界面——TP系列工业触摸屏,是公司通过与加拿大特维电子展开技术合作,而成功的开发出的又一项高新技术产品。
至今,无锡信捷已拥有软件产品2件,软件著作权8件,申请专利14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7项。同时,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主要产品全部通过国际CE认证。
今天,无锡信捷在行业中形成了较强的竞争能力、明显的竞争优势,确立了在行业中的地位。
“实施全面创新,创建‘百年信捷’”
实行开放联合的机制,加快协同创新,企业实现跨越发展。11年来,无锡信捷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小到大,成功组织和实施了多个项目的开发及产业化,公司销售收入每年以超过30%以上的速度递增,打造出“信捷”品牌,成为无锡市领军型创新企业。
把无锡信捷发展成为集团化的企业,建设成为行业一流的著名公司,打造成为“百年信捷”,这是信捷人孜孜追求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今年来,信捷公司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又确立了新的发展思路,推出了一系列新的举措。眼下,一个在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下的全面创新战略,正在全公司内外全力组织推进实施:
在企业扩展上,信捷公司在原有标准化厂房、研发设计楼用房等基础上,又在胡埭工业园区完成征地,将新建8000平方米现代化厂房用于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和仓库。
在技术创新上,信捷公司在做好以工业自动化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主营业务的同时,向着物联网产业、工业机器人领域进行多元化扩展。
在企业管理上,在拥有一支具备丰富企业经验和组织能力的管理团队,按照ISO9000体系运行,以及实行部长职能制的分级管理体系下,将进一步积极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
在市场营销上,在原有在全国各大城市以及在欧盟和韩国设有办事处和代理商基础上,将依托公司形成技术、品牌优势,进一步积极探索与国际接轨的企业销售模式,为公司新产品的快速推广创造更有利条件。
“我们公司计划再经过2—3年的努力,通过扩建、改造等方式,建成自动化行业一流的公司。在2010年基础上,到2014年末各项指标力争翻两番,预期到2014年期末产销可达4亿元。”李新充满信心地表示。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国科技网http://www.stdaily.com/
原文链接: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11-11/17/content_3799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