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6月29日,中国教育新闻以“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江南大学”为题,介绍为我校在就业工作方面的创新和特色做法。以下是正文:
学校名称:江南大学
创新与特色(一)
结合社会需求,整合优质资源,创新培养模式,努力推动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学校从办“社会需要、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宏观要求出发,以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为目标,以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为着力点,在结构调整、资源整合、机制创新方面狠下工夫,积极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也得到了不断提升。
一、 落实“四挂钩”、“七加强”措施,人才培养坚持“以就业导向”。
早在03年全校就业工作会议上我校就提出了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四挂钩”、“七加强”措施。“四挂钩”是将就业状况与招生规模、学院目标管理责任制、学院专业设置挂钩,学院发展规模做了明确挂钩。7年来,在每年招生计划制定,专业改造以及两轮学院党政领导任期目标制定时,就业状况都成为考核的一级指标,挂钩项目都得到了体现,真正做到以“就业为导向”。
为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提出“七加强”措施,通过加强宽口径人才培养和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工作;积极开展辅修专业、第二专业教育;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和证书教育;加大就业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创新教育,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加强毕业实习环节改革,将学生的毕业实习与用人单位的选人试用有机结合;注重文理兼容教育等措施,突出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使我校本科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以“社会责任感强、科技创新力高、终身学习力足、就业竞争力优、人格健全性佳”的特点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二、专业调整做减法,质量建设做加法,努力提升整体办学水平。
2009年起,学校针对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质量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召开学校“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研讨会”和各学院的现场研讨会,明确了本科专业建设与调整的思路:全校本科生停止扩招,规模稳定;原来63个本科专业,调整压缩到50个。一些连续多年就业困难的专业,如:数学、体育、思想政治教育等受到了调整。专业数量做减法的同时,学校在专业内涵建设上做加法。各学院都制定出了本学院的本科建设规划,全力办好2-3个重点专业群,进一步优化专业建设方向,细化专业建设方案,强化教学资源建设,使学校的办学资源更集中,优势专业更凸显,办学特色更鲜明,从而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三、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人才培养按照由专才向通才转变、培养模式由教学向教育转变、培养过程由传授向学习转变的“三个转变”的原则,努力形成多样化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形成了五大先进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校内外联动,合作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高水平研究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教学的强化培养创新性工程人才”、“以产业链为主线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基于学科交叉的复合性人才培养”,并进一步明确各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主要举措和适用范围,并将教学改革和建设的成果固化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
2、探索优生优培计划。坚持“大众化背景下的选择性精英教育”理念,通过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实施“优生优培”,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09年,学校成立 “至善学院”。采用“虚拟学院”的运行机制,通过能力强化、资源优先、荣誉吸引等举措,探索高素质、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学校有来自不同专业的227名具有特殊专长或突出培养潜质优秀学生成为首批“至善”学生,占本科生人数的3-5%。至善学院,将成为学校先进教学理念和教育方式的“试验田”;至善学生,将成为学校完成教改实践和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的“突击队”。
四、主动适应,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发展,培养社会满意的毕业生。
1、大力推进政产学研结合,全面开展校市合作。学校地处江苏无锡。主动适应和融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的转型发展,并以此作为推动学校科学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契机,抢抓机遇,精心谋划,积极行动,深化“市校共建”,大力整合学科资源,推动学科转型,积极为国家战略产业的发展、无锡创新型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和人才支撑。2007年以来,我校与无锡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江南发展研究院、 “太湖水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中心”等22个研究中心,研究的方向涉及到了无锡市经济社会发展诸多领域。各中心充分发挥了人文社会科学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创新与发展的重要资源,也为学校自身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和科研赢得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2、对接地方经济需求,大规模重组学院。
学校主动围绕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无锡经济转型中处于全国领先的新兴产业——文化创意和传感产业,大力整合学科资源,推动学科转型,调整专业设置,积极为国家战略产业的发展、无锡创新型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和人才支撑。从2007到2010年,先后组合成立了医药学院、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数字媒体学院、人文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分别对接支撑地方生物医药产业、低碳经济产业、动漫和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和城市人文的建设发展、物联网产业和感知中国中心建设。整合后的学院优势更加明显,专业结构满足国家和市场需求,毕业生社会需求旺盛,连续几年,我校为无锡软件外包、动漫设计、530企业、文化创意等产业输送了大量毕业生,毕业生供不应求。
创新与特色(二)
凝聚五股力量,突出联动培养,完善教学实践体系,深入开展创业教育,培养“能创造工作”的人。
学校作为江苏省首批创业教育示范校,教育部创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结合建设目标,更新创业教育理念,加强创业教育研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成效显著,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近5年来,我校毕业生成功创业者近300人,其中马腾、孙士勇、邹晓燕3名毕业生被评为江苏省创业明星,江苏大学生创业讲师团成员,教育部简报、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新华网等多家媒体先后近30次对我校创业教育进行了报道。
一、凝聚五股力量,形成创业教育合力
目标牵引力。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引领创业教育明确了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培养“三创”精神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创业教育思路;丰富了“弘扬创业精神、打造创新素质、培养创造能力、推动创业实践”的创业教育内涵;在此目标的引领下,创业教育与社会需要和时代要求相一致,与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相协调。
制度保障力。学校专成立了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五部门(学工处、团委、科技处、教务处、创业园)联动的创业教育机制,得到更多的制度保障。
活动渗透力。学校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科技、团学和社团活动等有效途径,使创业教育渗透到大学生中去。
科研助推力。学校通过组织各类科技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强化专业知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利用专业特长和科技发明实施创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实现“师导生创”。
平台支撑力。学校创业教育依托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等优越的环境资源构筑创业平台,设立创业基地,争取到500万专项创业扶持资金,助推团队项目孵化。
二、依托科技园区,联动培养创业人才
我校充分依托地方优质资源,以“围绕一条主线、落实两个抓手、实施三重保障、做到四个结合、建立五类基地”的创新创业人才联动培养模式为大学生创业构筑教学和实践平台,提高毕业生创业的实现率。一条主线,以“弘扬三创精神、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工作理念作为整合资源、统领工作的主线,把科教园这一无锡市“三创”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定为我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平台。两个抓手,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发挥创业导师的引导作用;以教育教学改革为抓手,发挥校内外教学的互动作用。三重保障,管理制度保障;经费投入保障;配套服务保障。四项结合,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发挥指导作用;结合理论研究发挥引领作用;结合精品赛事发挥辐射作用;结合创业典型发挥示范作用。五类基地,建设好创业感知基地、就业实习基地、创业社团基地、创业实践基地、创业孵化基地。
四年来,学校通过与科教园区联动培养,已有39个创业团队在太湖科教产业园注册了公司,发展良好,并发起成立了“江苏大学生创业联盟”,直接吸纳就业450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2009年,我校报送的“依托科技园区,联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探索与实施”教学成果获得了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三、 强化师资建设,完善教学实践体系
学校探索并完善了金字塔结构的创业教学实践体系,即:
普惠层面,两次对原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突出了创新实践环节的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以《创业学》等46门选修课为内容的创业教育模块公选课和网络课程;增加短学期用于实践教学;专设学分用于独立设置的创新实践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讲座和活动。
实践层面,为部分有创业兴趣的学生提供进入各类创业基地的实践机会。如进入工科六大创新实践基地,参与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创业竞赛。
实训层面,引进创业实训项目,对有创业动愿的学生开展创业实训,体验创业过程。学校与无锡市合作,引进了“全球模拟公司”创业实训项目,采用先进的行为导向教学法,以组建模拟公司的形式,通过理论学习和实岗体验,全程模拟创业过程运作,帮助有创业愿望的学生真正有机会走向创业,从而带动就业。这一免费的公益培训项目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目前120名学生完成了培训。学校计划每年为1000名左右的学生提供创业实训,帮助更多的学生真正实施创业。
孵化层面,鼓励帮助有较好创业项目的优秀创业团队进入校内以及科教园区孵化中心创业孵化,并最终成功创业。通过四个层面的教学实践,确保创业教育点面兼顾,贯通全程,讲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