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教育部简报〔2010〕第242期:江南大学组建物联网工程学院助推物联网产业发展

发布日期:2011-01-08  来源:教育部简报  
资料来源 教育部简报

近年来,江南大学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抢抓机遇、整合资源,全面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在物联网领域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应用示范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校市共建,主动对接产业转型。学校成立了覆盖“传”、“感”、“网”三方面专业,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培养的全国第一家实体性物联网工程学院。围绕“四个一”,积极推动校市共建相关工作。确立一个目标,通过政产学研全面合作,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鲜明”学院。形成一套架构,学校与无锡市政府签定共建协议,把学校物联网工程学院纳入无锡国家传感网示范中心建设整体规划,双方成立了建设领导小组和理事会,组建了由专家、学者等为成员的发展咨询会。推动一批校市共建项目,无锡市政府先期投入1亿元,支持物联网工程学院加强物联网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轻工过程先进控制(感知工业)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建立一批政产学研合作基地,与相关政府、科研机构及企业签定合作协议,建立合作基地,在人才、资源以及信息等方面实现共建共享。

二、凝练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凝练一批学科方向,学校围绕物联网相关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调整凝练了传感器与智能芯片、无线数字农业及应用工程、智能交通系统、绿色能源的储存与监控技术等研究方向,获批了物联网工程本科专业。形成一套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上,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为指导,加强本科生人才培养;突出政产学研结合,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加强硕士研究生培养;注重在科研实践中拓展学术视野和提升研究能力,加强博士生研究生培养。编写出版一本教材,学校组织编写了我国第一本物联网综合技术基础教程《物联网技术概论》,受到广泛好评。召开一次研讨会,2010年11月,全国首届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政产学研联合培养平台建设研讨会在学校召开,与会领导、专家认为学校物联网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走在了全国前列。

  三、依托平台,提升科研应用水平。物联网学院的科学研究主要依托“两个平台”,瞄准“四个方向”,取得了一批科研应用成果。“两个平台”,主要依托物联网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轻工过程先进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四个方向”,主要在“感知工业”、“感知农业”、“感知校园”、“感知医疗”等方面加强应用研究,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产品,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益。目前物联网工程学院年均科研经费逾3000万元,每年获国家“863”、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纵向课题30多项,申请和授权的专利、软件著作权近100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0多篇。如在“感知工业”方面,先后完成国家“863”课题酶制剂生产监测和远程诊断系统,黄酒发酵生产感知系统等,承接泰国柠檬酸提取项目工程,项目经费超千万元。

教育部网站网址链接: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165/201101/114324.html

阅读(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