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6月24日讯】:江南大学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理念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并注重发挥特色学科优势,积极进行绿色科技创新,大力推进最新科技成果转化。结合新校区建设,在生态校园、节约型校园等方面做了积极尝试,产生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学校先后被有关部门授予“建设节约型校园高校示范性学校”、“节水型单位”、“节水型高校”等称号。
——结合蠡湖校区建设,拓展绿色校园。在蠡湖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学校大力推进高起点数字化节约型校园建设。学校成立了水电管理与节能领导小组和节能研究所等建设研究机构,组建了专家型管理队伍,出台了《江南大学水电管理办法》等多项管理制度。目前已初步建成“数字化节约型校园节能监管平台”。该平台综合运用工业实时WEB服务、现场设备监控组态、OPC服务/客户端、可定制报表服务、安全门户服务和GIS地理信息服务等多学科技术,下设校园电能计量管理系统、校园给水管网监测系统、校园路灯智能管理系统、网络预付费水电管理系统和节能监管综合分析系统等五大系统。平台借助布设在校园内的近2万个各类传感监控点,实现对能源使用、给水管网、路灯、安防和交通的全方位立体式的数字化实时管理,监控覆盖率达90%以上。2008年,在新校区总人数翻一番,空调数量增长4.5倍、设备总值增长1.5倍情况下,校区水电总支出同比下降230多万元,单位建筑面积月耗能费也由2006年的1.71元降至1.18元。
——结合轻工学科特色,发展绿色科技。学校充分发挥轻工、食品、纺织、环境、化工、生物医药等传统学科优势,在环境污染控治、清洁生产新技术、节约能源、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新能源与技术、环境法制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和实践。近年来,学校承担的绿色科研项目数已占项目总数的30%左右,并承担了多个与绿色生产相关的863计划项目和省部级课题,项目课题集成了多个领域的前沿技术。学校借助项目研发以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形式实现与重点生产企业强强联合,通过项目的实施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实现了若干工业用酶等化工产品的生物绿色制造,大幅度降低了工业原料、水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培育了一批具有绿色生产特性的生物工业龙头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学校还紧抓太湖水污染治理等重大热点问题积极服务无锡地方经济,参与了“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计划,并被确定为太湖水污染治理重点单位之一。刚刚通过验收的“蓝藻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及装备”项目已实现日处理蓝藻100吨,为太湖蓝藻的最终处置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另外,学校加强环保软科学研究,与无锡市联合成立了多个开展绿色科研的研究中心,积极为地方环保工作提供决策服务参考。
——结合环境专业优势,开展绿色教育。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是江苏省特色专业,学校以此为依托,开设了《环境质量评价》、《水污染控制工程》等环境保护相关课程,内容涵盖环境污染控制、新能源与节能减排、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等方面,旨在实现生物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工程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致力于利用生物学手段,研究与解决地区性、全国性的环境问题。学校还关注非环境类专业学生的“绿色教育”,利用轻工、食品、生物技术等领域的优质教学资源,开设了《可再生资源》、《生物多样性与环保》等多门特色鲜明的环境科学公共选修课。同时,学校利用环境专业师资力量和环保科技创新成果,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绿色环保学术讲座,近3年来先后有十余个学院开设了近百次环境教育讲座,听课学生达2万人次以上。此外,学校注重构建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为主旨的多样化绿色实践平台,营造校园环境文化和自然生态并重的绿色教育环境,主要包括绿色专业实践、绿色社会实践、绿色社团活动、绿色科技竞赛项目等。学校利用双休日、短学期和寒暑假,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环境问题调研、生态考察以及生态保护宣传活动。自2007年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启动以来,先后有十余个环境保护相关项目获得立项,其中《“绿色纺织,清洁生产”—纺织品前处理的酶制剂研究》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全国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