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勇做“感知中国”战略行动的前锋——江南大学抢抓国家发展新兴产业机遇组建物联网工程学院纪实

发布日期:2010-07-01  来源:中国教育报  
资料来源 中国教育报

加拿大博士保罗·吉伯特向江南大学学生演示带触觉的遥控操作装置。资料图片

【中国教育报7月1日讯】:

编者按:

物联网被誉为后IP时代信息产业新一轮竞争的制高点,其应用价值正受到全世界的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高等教育如何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题中之义。江南大学抢抓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在无锡这一历史性机遇,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围绕物联网产业发展需要,成立覆盖三方面专业,组建从本科到博士的物联网工程学院,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破解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命题交上了自己的答卷。

农田里安放一个小盒子,发出的声波可以驱赶危害农田的动物;土地里装上一个传感器,技术人员远在几公里之外的实验室就可以掌握土壤墒情,指导农民适时施肥耕作。传统的农业生产,将变得越来越轻松。在江南大学徐保国教授实验室,听他描述未来现代农业前景,让人欢欣鼓舞。

不仅土地会开口说话,借助智能传感器,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大到汽车、楼房,小到手表、钥匙,都能开口说话。再借助无线网络技术,人们就可以和物体对话,物体和物体之间也能交流,这就是物联网。徐保国如是说。

物联网,堪称未来信息社会的发动机,意味着在数字世界和真实物理世界之间构建一个物联世界。随着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落户无锡,位于无锡的江南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组建实体性物联网工程学院。那么,江南大学是怎样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造就新兴行业的中坚力量?

智慧的地球意味着什么

物联网被美国人认为是振兴经济、确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

物联网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基于MEMS(微电子微系统)、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就有了无线传感器网络WSN”这个名词,并成为研究热点。我国也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攻关内容。

2005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

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在他和工商领袖举行的圆桌会议上,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的地球这一概念,建议新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物联网被美国人认为是振兴经济、确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奥巴马政府对此给予积极回应。

20098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了中科院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提出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物联网概念从此走入公众视野。

可以预见,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物联网将带来信息产业新一轮的发展浪潮,这是一场世界性的新技术革命,必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世界主要科技大国均在国家层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力图占据领先位置,我国物联网研发几乎与发达国家同步启动,如果在此次科技浪潮中,能够抢抓机遇,勇立潮头,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0911,国务院批准同意在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20101,吴邦国委员长视察无锡并亲笔为感知中国中心题词;社会各界包括中科院、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以及江苏省委、省政府多次到无锡进行调研。

无锡是国家两大微电子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之一,集聚了IBM、微软、NEC、海辉、大展等世界500强或全球服务外包100强企业在内的创新企业近600家。2008年无锡高新区IC销售310亿,IC产能、制造技术居全国前列,IC设计产业全国第三,具备发展传感网产业基础。同时无锡注重人才引进,通过实施“530”计划引进传感网产业高层次人才1000余人、企业150余家、全市微电子行业从业人员3万余人,为传感网产业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20091217日,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无锡市人民政府三方在无锡市滨湖区,签署了共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的合作协议书,标志着共建传感网产业进入到实质性操作阶段。

无锡市提出,要举全市之力、集全国之智、聚世界之才,推动传感网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为此,先后制定了《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建设纲要》、《关于开展传感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编制完成了《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空间布局规划》,正在制订《无锡市传感网产业发展规划》、《感知无锡建设总体方案及行动计划2010-2015》和《感知园区规划》。

根据规划,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设在无锡新区,空间规划总面积20平方公里,首期总面积10.8平方公里,涵盖了产、学、研、生活配套的空间布局,主要由传感网创新园、传感网产业园、传感网信息服务园、传感网大学科技园组成,重点开展感知电网、感知交通、感知环保、感知医疗等11个领域的75个应用示范工程建设。

蓝图绘就,一时间传感网各类资源要素热聚无锡。江南大学副校长纪志成介绍,目前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移动运营商先后登陆,与无锡市政府签约开展传感网应用技术研究合作,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东南大学等20多家科研院所的传感网研发机构抢滩无锡。

传感网研究,风生水起。

物联网的行业中坚怎样造就

国家传感信息中心建在无锡,这是江南大学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

无锡物联网建设如火如荼,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纷纷进驻无锡建立研究院,抢占研究制高点。

作为地处无锡的教育部直属高校、985优势学科平台高校,江南大学该怎么办?成为学校领导思考的问题。多年的办学经验使江南大学认识到,学校的发展往往取决于几个关键节点,机遇稍纵即逝。

纵观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物联网行业应用需求十分广泛,潜在市场规模巨大。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对发展物联网产业态度积极。面对如此重大的战略机遇,政府、企业已经开始积极应对,一直以创新培养模式、造就行业中坚为己任的江南大学,更不容错失历史机遇。

国家传感信息中心建在无锡,这是江南大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组建物联网工程学院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机遇,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江南大学责无旁贷。校长陈坚这样说。

200911月初,江南大学与无锡市签订了共建传感网络工程研究中心协议书。12月初,以江南大学无锡市传感网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名称,申报无锡市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式获得批准。无锡市政府给予该项目200万元的配套启动资金支持。

2010224日,农历庚寅新年刚过,无锡市与江南大学联合筹建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研讨会在无锡市政府召开。无锡市党政主要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江南大学领导会聚一堂,共商物联网工程学院筹建事宜,对新学院的科学定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师资引进等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20103月,江南大学接连召开相关学院教授、骨干青年博士和校外专家论证会,听取各方对物联网工程学院建设的意见。

学校组建物联网工程学院,占据天时’——物联网还处于产业初期、地利’——无锡是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人和’——全校上下思想统一、部市支持,我们的物联网学院一定可以建好。回忆起参加筹建会议,原信息工程学院的王士同教授这样说。王教授原是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重组后他不再担任学院领导职务。

个人利益再大也要服从学校整体利益。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教授,他们不计名利,支持学校调整专业布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学院的组建工作才能在短时间内顺利推进。

物联网工程学院由原通信与控制工程学院和信息工程学院整合组建而成,具有信息、电子与电气类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学院成立后,在原有13个学科基础上,围绕物联网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调整凝练了传感器与智能芯片、无线数字农业及应用工程、智能交通系统、绿色能源的储存与监控技术、机器人系统智能控制、无线射频技术与传感通信等研究方向。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院长刘飞告诉记者,江南大学原有通信与控制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在物联网的架构下进行整合。一方面,体现出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应用,有着丰富的学科内涵,涉及通信、光学、微电子、微机械、控制、计算机、化学、生物等诸多领域,既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又有利于知识的集成创新。另一方面,物联网工程本身具有广阔的外延,未来的物联网将广泛应用在电网、制造业、环境、交通、物流、家居、医疗、农业、军事等众多领域,将呈现广泛感知、海量聚合、智能处理、高效流通、及时调节等特点。物联网工程学院的成立,有利于人才与技术的集聚,可推动物联网工程产业的发展。

陈坚校长告诉记者,早在筹建之初,江南大学就明确学院要立足产业需要,立足创新,培养能引领物联网产业与技术升级的本、硕、博高素质人才。

在本科人才培养上,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为指导,学校企业联动,培养物联网领域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4年制本科,将有1年在企业度过。目前学院已经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江苏矽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11家科研院所和企业签订了人才培养基地协议。

硕士研究生培养突出政产学研结合,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以上的有经验的员工担任硕士研究生的兼职导师,与企业联合培养。其中学术型研究生企业实习半年,专业型研究生与企业共同培养,并为企业解决相关技术问题。

博士研究生培养注重创新意识”+ “研究能力”+“国际视野,注重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博士生的研究能力,通过学术交流,送在读博士生到国外院校或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建立国际视野下的高层次学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渠道。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的成立得到了无锡市的大力支持,成立了由地方政府和学校主要领导参与的共建领导小组,聘请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界人士,成立专家咨询理事会,对学院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在日前举行的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揭牌庆典大会上,江南大学与无锡市人民政府签订共建协议,无锡市政府承诺投入1亿元建设经费,主要用于人才梯队建设和实验设备投入。

在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看来,高等教育是产业人才培养的摇篮,也是引领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高水平拔尖人才的聚集地。江南大学要以物联网工程学院的成立为契机,以更加解放的思想、更加开阔的眼界和更加博大的胸襟,大力吸引全球优秀人才,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统筹规划,加强与无锡市全面合作;围绕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选好结合点,找准突破点,建设国际领先的一流学科,培养卓越工程师,为无锡国家传感信息中心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物联网是否是"镜中花水中月"

推出感知校园,引领智慧生活,助推感知中国的实现

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人与人相互联系的方式,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数字世界。而物联网,则是数字世界与真实物理世界的桥梁,主要实现对物理世界的信息获取、传输、计算与控制。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院士概括了目前多数学者已形成共识的物联网系统的C3SD架构,即建立在传感网络(sensor network)之上的通信(communication)、计算(computation)、控制(control)以及海量数据(data)集成的架构。目前物联网产业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存在诸多约束因素,比如标准化体系的建立、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突破等。

物联网是否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高校作为智力人才聚集地,能为物联网走入寻常百姓家做些什么?江南大学在全校范围内推出了感知校园工程。借助无线互联技术,将移动信息化与手机有机结合,使校园内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四流合一,通过手机终端能够移动感知大学的所有信息。无所不在的无线网络设施基础,无所不有的内容应用,无处不通的信息获取,汇聚成无所不能的智慧校园。

江南大学副校长纪志成告诉记者,感知校园的建设采用工程形式,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指导思想,集中做好感知能耗、感知平安、感知教学、感知科研、感知管理、感知服务、感知消费、感知图书馆这八大示范工程系列建设。八大校园工程建设,体现了教师教学科研工作感知、学生学习知识感知、行政人员行政管理感知、全校资产设备感知、师生各种生活服务感知等。

目前,江南大学网络设施初具规模,有网络信息点26000个,各类网络设备1200余台,上网计算机及终端超过20000余台套,校园网覆盖整个教学区和宿舍区,以万兆以太网为主干,在已建成的网络设施基础上进行立体化的无线接入网络。通过优化网络基础设施,实现无线网络全校覆盖。

基于先进的管理理念和金融理念的结合,感知校园建设提出了管理在学校,服务在全市的银校合作理念,即手机校园卡由银行和大学联合发行,该卡具有银行信用卡和校园卡双重功能。

不久的将来,在江南大学校园,一部手机在手,就可以轻松实现无卡消费,学生可以通过手机下载学习资源,浏览视频学习资料,去图书馆借书还书;教职工通过手机处理公务、收发邮件、安排日程;科研人员通过感知平台,在工作中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在科研项目中更好地进行协调,避免重复劳动或资源浪费;校内重要场所的出入门禁管理、会议签到、考勤信息管理、停车场管理等等,都可以借助无线移动的感知平台实现。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暑期江南大学自主研发的数字迎新平台将投入使用。通过特定的手机卡,新生可以在家完成网上注册、缴纳费用,了解班级情况、课程设置以及宿舍安排,有效简化入学手续,提高工作效率。

感知校园所承载的信息化应用,将从教学水平、科研水平、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等方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感知校园工程不仅可以让师生体验后IP时代高品质、高效率的生活,也是无锡感知中国中心建设示范工程的重要补充。

感知,让视觉更无限;智慧,让管理更精细;低碳,让校园更绿色。江南大学副校长姜忠平介绍,今年学校数字化节约型校园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为此,我们要努力实现四大跨越式发展,即从水电管理向能源监管跨越,从节约型校园向低碳绿色校园跨越,从智能化监管模式向感知的智慧校园跨越,从节约校园向节能社会、低碳社会示范引领跨越。

姜忠平表示,感知校园意味着通过大学的示范带动,引领智慧生活,为感知中国的早日实现作出贡献。

本报记者 唐景莉 通讯员 李佳敏 舒媛媛

【相关链接】

何为物联网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技术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被感知或收集的信息纳入网络,进行信息的分析处理、交换和通讯,从而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被公认为继PCInternet后推动IT产业革命第三次浪潮的引擎。

学院组建背景

2009年以来,我国将物联网产业发展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国务院以及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加紧酝酿相关产业扶持政策,以求加速促进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无锡作为感知中国中心,正式被列入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建设点。

面对如此重大的战略机遇,江南大学主动适应国家发展大局和战略调整,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创新发展,通过多方论证,组建成立了物联网工程学院。

物联网工程学院由原通信与控制工程学院和信息工程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具有信息、电子与电气类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涵盖了C3SD架构(即建立在传感网络sensor network之上的通信communication、计算computation、控制control及海量数据处理data的集成)所需的主要基础知识和技术。不久的将来,将成为会聚国内外物联网相关技术领军人才的高地、培育物联网产业发展卓越工程师的基地、促进政产学研合作的高水平研发平台。

学院发展规划

部市共建

教育部、无锡市政府和江南大学共同参与,多方投入,旨在建设国内一流的物联网工程学院。在充分利用好天时”——物联网还处于产业初期、地利”——无锡是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得天独厚优势的同时,主动融合、整合各方资源,发挥人和优势,形成部、市、行业、企业共建、共管、共享的办学格局。

专家咨询

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政府和企业界人士,成立专家咨询理事会,在学科建设、教学计划制定、教学与科研评价中起主导作用,对学院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监督和推动学院各项目的实施,协调政产学研合作。

校企合作

围绕物联网产业发展需求,把握物联网产业发展核心技术,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上,主动融入和服务于物联网企业,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通过校企合作方式,进一步更新并扩充研究领域,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并以学科发展带动本科专业建设,为地区和国家输送不同层次的物联网专业技术人才。

原文地址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0-07/01/content_31705.htm

阅读(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