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7月19日讯】:本报无锡7月18日电 (记者马霞过国忠)由江南大学与无锡金鑫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科技日报承办的“生活污水——生物处理循环回用装置应用推广会”,今天在江苏省无锡市举行。
“生活污水——生物处理循环回用装置,是江南大学与无锡金鑫集团有限公司通过联合研究开发出的填补国内空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项科技合作成果。该研究成果的创新在于运用现代微生物技术、污水处理技术、高新科技机械设备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菌种箱设计技术等多项技术集成,具有循环回用节水减排、灭菌、无蚊蝇危害、无二次污染、安装简便、维护方便和适应性强等特点,在正常使用情况下不需要添加菌种。成果转化后,可广泛应用于远离城市的农村边远地区、野外作业、旅游景区、建筑工地、临时大型活动和住宅小区等场所的分散居民生活污水的处理。至今,已取得2项发明专利,并已申报了3项发明专利。
在今天的应用推广会上,参与此项研究开发的江南大学工程学院院长堵国成,向大家介绍了“生活污水——生物处理循环回用装置”的研究开发、产业化实施和示范应用情况。据介绍,目前,该项目已通过各类中试指标检测,已步入产业化阶段。首批生产出的生物处理循环回用装置,项目攻关组选择了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综合示范村——无锡市滨湖区龙延村,作为首个成果应用推广点。龙延村在污水处理上,充分利用村庄地形优势、水塘及闲置地,通过生物生态组合处理技术,应用金鑫集团提供的二元复合结构的生活污水处理装备,无需城镇污水处理管网,降低了污水处理能耗,节约了运行成本。检测表明:经过生物处理出来的村民生活污水,出水水质宜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确定的2级标准。现在,村里已实现了养殖业及绿化等水循环利用。
专家们认为,这项成果的多项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解决了我国城乡分散居民生活污水处理上的难题。
这次“生活污水——生物处理循环回用装置应用推广会”得到了全国科技振兴城市经济研究会、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和无锡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共有来自科技部、环境保护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以及地方政府的有关领导和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专家等100多人出席。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技网|www.stdaily.com
原文链接: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09-07/19/content_84401.htm
另:【科技日报7月17日讯】有关专家称:江南大学与无锡金鑫集团联合研制开发出的“生活污水——生物处理循环回用装置”,突破了在分散居民生活污水处理上的关键技术,打破了国外在此技术上的封锁和垄断,可广泛应用于远离城市的农村边远地区、野外作业、旅游景区、建筑工地、临时大型活动和住宅小区等场所的分散居民生活污水的处理。这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填补国内空白的科研成果,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政策支持下,一旦实现产业化并在国内应用推广后,将有效解决我国在城乡分散居民生活污水处理上的一大难题,对于加快推进各地新农村建设也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我国要从根本上解决水污染的难题,出路就在于充分依靠科技创新。无数事实证明,在治水上,哪个地方重视科技创新,确立科学治水的理念,哪个地方的治水效果就明显,群众就满意!当前,在农村分散居民生活污水处理上,还有许多关键技术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尤其是一些新研制开发的新技术、新工艺等的应用与推广,科研部门和相关企业要真正重视起来,联手共同来加快推进工作。这是两年前,国家科技部领导和专家在考察无锡太湖污染治理时,反复强调的意见和建议。
那么,两年过去了,无锡在国家科技部、国家环保局等的指导与关心下,这方面又取得了哪些新的进展、新的变化呢?特别是在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制开发和应用推广上,又有哪些新的突破?
6月本报记者在无锡市滨湖区采访中听到了一条令人欣喜的消息,由无锡金鑫集团与江南大学通过产学研合作历时多年的连续攻关,成功开发出的“生活污水——生物处理循环回用装置”,已顺利通过各项中试测试,并率先在江苏省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点无锡龙延村试用中,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目前,这个运用多项技术集成,不仅突破分散居民生活污水处理关键技术,更是打破国外在此技术上对我国封锁和垄断的高新技术项目,在江苏省和无锡市的支持下,正在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并已开始启动在国内众多城乡的应用推广。
那么,“生活污水——生物处理循环回用装置”,到底是怎样一项技术,其经济和社会价值与意义何在?为此,本报记者带着一连串的问题,采访了参与这个项目研制开发的专家与企业有关人员。
完善产业结构
有效控制农村面源污染
众所周知,在我国分散居民生活污水零星而广阔,因此,一直难以进入城镇生活污水管网集中处理。“即使接入管网建设,成本也太高。所以致使大量分散居民生活污水,长期采取直接排放。这也是成为湖泊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江南大学的专家说。
据介绍,国外早在50多年前,就开始对分散居民生活污水处理进行研究,现在政府的支持和财政补贴下,基本达标排放或回用。如日本主要采用“石井式”和 “净化槽式”装备处理分散居民的生活污水;挪威多采用BIOVAC间歇式微型处理设备和Wdllax纯化学法处理设备;非洲一些国家大多采用独户住宅的生活污水处理装备。
国外对分散居民生活污水的处理采用多种工艺组合形式,各具特点。我国的生活污水分散处理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目前采用的小型生活污水处理工艺主要有:改进型活性污泥法、化粪池、稳定塘、土地处理、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金鑫集团与江南大学开发的“生物处理循环回用装备”,主要用于城乡分散居民生活污水的处理。特别是可广泛应用于远离城市的农村边远地区、野外作业、旅游景区、建筑工地、临时大型活动和住宅小区等场所。
有关专家认为,金鑫集团研发出特殊功能菌群及快速繁育技术,并开发出成本低、效能高、适合我国分散居民特别是农村分散居民的“生活污水——生物处理循环回用装置”,项目的产业化对完善我国环保装备产业结构,有效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据国内有关部门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城市污水处理的比率约50%,而农村等具有大量分散居民的污水90%以上仍未处理。随着国家环保要求的逐步提高,这些分布在全国有超过100亿吨的生活污水急需处理,市场容量巨大。预计未来10年内,我国对类似“生物处理循环回用装备”这样的产品市场容量,将达到500亿元以上。
因此,不难看出金鑫集团正在全力加快实施的“生物处理循环回用装备”产业化项目,其经济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显著。
打开门开发
走联合攻关技术集成的路子
无锡金鑫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铁道部定点生产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
科技创新,一直是金鑫集团的发展之本。集团在建立独立的技术中心,并加快形成以各类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的研发团队的同时,先后与青岛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天津科技大学、江南大学等挂钩合作,加快技术创新与新品开发,提升产品与产业水平,增强自身核心竞争能力。
环保产业,是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为了加快进入环保产业,保证产品满足技术要求,金鑫集团早在8年前,就着手专门建有菌种实验室,为菌系统成功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开发“生物处理循环回用装备”之前,集团就开始了从事铁路行业机车、车辆的卫生间环境工程研发,积累了一整套整体式卫生间模块的生产技术,其产品早已广泛用于飞机、轮船、火车和公共场所。
“‘生物处理循环回用装备’的开发,涉及到多方面的相关技术,光靠金鑫自己关起门来搞,很难获得成功。因此,我们从项目开始,在总结了过去新品开发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与国内有关科研院所联合攻关,走技术集成的科研开发路子。事实证明,是十分成功的。”谈玉琴说。
金鑫在开发上,技术依托的主体单位是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这个学院的发酵工程学科,又是国家级重点学科点,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实力雄厚,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教授18名,博士生导师19名。
江南大学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已具备开展生物化学研究的基本仪器设备,实验室亦具有环境工程、微生物常规培养所需的全部仪器设备,可满足各种污染物质的分析测定要求。尤其是环境生物技术研究室,在伦世仪院士的领导下,从80年代初开始就从事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研究,先后完成过国家重点攻关项目等国家级、部省级项目20余项,拥有发明专利8项,有7项成果获得部省级科技进步奖。至今,研究室共完成了企业委托的废水治理工程项目28项。自1997年以来,在国务院下达的淮河流域、太湖流域、长江流域污染限期治理任务中,该研究室共完成了17项废水重点治理工程,全部通过国家验收,并多次被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我们在‘生物处理循环回用装备’的科研开发上,无论是企业,还是学院自身,对重点解决一些项目开发上的技术难题,都有着很好的基础和条件。”江南大学专家说。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技网|www.stdaily.com
原文链接: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09-07/17/content_83636.htm
我校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科研突破引起了国内媒体的广泛关注,以下为相关报道:
【科技日报】: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09-07/17/content_83636_2.htm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http://www.edu.cn/cheng_guo_zhan_shi_1085/20090720/t20090720_392054.shtml
【江苏高等教育网】:http://www.jsgjxh.cn/news_show.asp?pid=7950&ping=
【新华网】:http://wx.xinhuanet.com/2009-07/19/content_17138183.htm
【扬子晚报】:http://www.yangtse.com/jspd/dsxw/200907/t20090719_671607.htm
【资源网】:http://big5.lrn.cn/technology/rdgz/200907/t20090720_3914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