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江南大学民生科技造福百姓

发布日期:2008-01-14  来源:光明日报  
资料来源 光明日报
  开发米糠营养素使米糠增值30多倍,从蕃茄中提取蕃茄红素让蕃茄“身价百倍”,将一根根泥中莲藕变成美味果汁……在“211”工程建设高校江南大学,活跃着一群服务民生科技的教授,他们用自己的民生科技研究成果造福农村经济和相关产业链上的企业。在老百姓眼中,他们就是“点农成金”的“魔术大师”。
江南大学校长陈坚表示,“科研不应高居‘庙堂’之上,而应步入寻常百姓家。”不仅在农产品深加工方面的科研能力全国领先,江南大学在生物技术、发酵工程、食品科学等学科领域也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建有目前国家唯一的“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加快哺育民生科技成果,近年来,江南大学获得了国家级科技奖5项。
创新放眼民生
江南大学着力营造敢为人先的创新文化氛围,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2002年以来,共承担完成国家、部、省科技计划和基金项目近600项,覆盖了生物和医药、现代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特别是农业领域的国家创新项目,江南大学独占70%。
且看学校的一组科技创新数据,均与衣食住行、医药、卫生健康等“民生”密切相关。学校通过与清华大学、中科院微生物所、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水平的科研院所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参与5项“973”计划,其中4项关乎“民生”;2006年,“863计划”现代农业领域中的现代食品生物工程技术专题,在全国共设49个课题,江南大学有13个项目获得立项,居全国之首。
这13个课题重点以食品用酶、新型食品、配料的生物制造以及传统加工方式的生物技术变革等为研究内容,为全面提升我国食品营养、质量和安全性提供科技支撑。近两年来,学校共承担43项“863”项目,9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5%以上都涉及食品、医药、纺织、农产品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领域。
科技创新带来专利“大突破”。2002年以来,江南大学共申请专利2000多项,授权专利880项。2005年,学校以683件的专利申请数量和244件的授权数量,双双名列全国高校第四,江苏省高校第一。
搭建三级平台
江南大学在科技成果的转化上立足民生,并着力搭建民生科技“孵化”的三级平台。
创建于2001年10月的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经过六年发展,已成为无锡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窗口”之一。至2007年底,园区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近7亿元,在园企业达151家,涉及生物工程、电子信息、纺织新材料等产业,培育了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等几十家高新技术企业。
“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十个国家、省部级研究中心、实验室,成为江南大学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据统计,仅在食品科学与技术领域,五年来就承担了200余项国家和部省级重大科研任务,到帐经费8000多万元。学校还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工业发酵及生物催化”科研团队、“食品精细加工关键技术的研究”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
2006年1月成立的江南发展研究院,注重解决无锡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等方面的新问题,成为地方党政部门的重要“智囊团”、“知识库”;全国高校中首个农产品加工研究院,为促进国内新型农产品加工业的崛起和传统农产品加工业的升级改造创建了良好的平台;中加食品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形成了农产品加工、粮食产品加工开发、食品安全等方面开展国际合作的“绿色通道”。
服务惠及百姓
江南大学党委书记张大良强调:“科技进步的落脚点就是要服务民生、惠及百姓,让百姓共享建设和谐社会的成果。”
2007年5月,学校与无锡市签订了“十一五”合作共建协议,建立了良好的高校与政府产学研合作机制;12月,江南大学以无锡市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与无锡市共建首批15个研究中心。“内”“外”呼应,海尔集团、青岛啤酒集团、江苏小天鹅集团等四百余家海内外轻工企业,加盟学校和院系董事会,校企合作,为服务民生夯实了基础。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12
阅读(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