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江南大学、无锡市社科联举办的“钱穆学术思想研讨会”上,《无锡文博》刊物上的一篇《国学大师钱穆家传》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该文提纲挈领地介绍了国学大师钱穆的生平业绩和学术贡献,填补了吴文化研究中的一项空白。
该文作者就是吴文化研究会会员、无锡市语言学会会员、钱穆研究会常务理事、高级语文教师钱志仁。
1996年从厚桥中学退休后,他就决心把自己的平生所学,继续服务于社会。他自小受到吴文化的熏陶,40年教育生涯,铸就了他深厚的语言功底,他决心继续发挥笔杆子功能,回报社会。
他选择了吴文化,他认为吴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当看到关于鸿声传奇人物钱伟长的家族史,社会上竟有6种不同的说法,钱志仁心中很不是滋味。于是,他以钱伟长家史为经,进而以鸿声乡镇的钱氏名人为纬,广泛收集整理资料。无论是盛夏酷暑,还是严冬腊月,他骑着自行车,一次次地来到鸿声,拜访钱伟长的家属、邻居。当他听说六房上的钱开元家藏有一部钱氏家谱时,又马上赶去,把家谱全书进行了复印。
钱老师不逛商场,不玩麻将,把全部精力投放在吴文化资料的搜集、抢救、整理之中。他不断地奔波在乡野民间、图书馆、书店之间,寻觅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遗存,就连上海、南京、苏州、无锡等地的图书馆,他都乘车赶去,查看家谱,收集资料,而所有这一切全都是自费的。
为了提高效率,钱老还在65岁时学习了电脑打字,购买了电脑和打印机。十多年来,他整理编写的吴文化学术著作已达100多万字,见诸报刊的论文也有50多篇。他研究了吴文化的六大专题:祠堂、家谱、义庄、家训、家学、家礼,撰写了《七房桥考述》、《无锡钱氏家族研究》、《无锡钱家谱述略》、《钱钟书家学渊源探析》等一系列论文。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钱老的知名度也不断提升。不少有志于研究本地望族、家谱的单位纷纷上门求教求助,钱老对此总是来者不拒,乐于助人。原荡口镇为申报文化古镇,专门请钱老去协助整理古镇资料。钱老不顾年老多病,不收分文报酬,赶赴荡口,帮助他们整理出了3万多字的资料,并协助出版了《无锡史志·荡口古镇专辑》。他还参与了《无锡近百年来800个名人》、《无锡名门望族》等大型史志的编写工作。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这位年届古稀的老人,不幸在前年患上了肠癌,刚动手术时,自己的医药费要每月自理2000多元。但为了心爱的事业,他在病情稳定后,改服中药,把钱节省下来,去购吴文化方面的书籍。看到钱老拖着病躯还东奔西跑,老伴杨佩英虽然舍不得,却十分理解支持,她说:“就让他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吧牎”可每当钱老外出时,老伴还是放心不下,为他早早地备下饼子、饮料,因为患病,钱老无法控制去厕所的时间,每次外出时不敢吃东西。
十多年来,钱老师的退休金全部花在了吴文化研究上,他说:“我将来没什么财产留给儿女,只希望我的研究能给家乡,给后人留下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来源:2006-09-19 中国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