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近几个月来,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姚惠源的电话不断,都是国内农业企业的合作请求,他们看中的是姚教授抛向市场的“绣球”———“稻米及其副产品高效增值深加工技术”。我国是水稻王国,稻米产量居世界首位,但对稻米的有效利用率却只有65%,主要原因就是深加工技术落后。作为国家“十五”农产品深加工重大科技专项首席专家的姚惠源,带领课题组人员,经过5年的攻关,研发出多孔淀粉、米糠健康食品等6项成果,均达到了同类研究的国际领先水平,已获授权专利4个。目前这6项成果在全国10家大企业投入生产,一年内可转化稻米100万吨,总产值约50亿元、利税达5亿元。除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些研究成果还给企业家们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稻谷除提供人主食外,还可转化为营养丰富、功能卓越的健康食品原料,或转化为优质廉价的医药、化工等工业原料,可大大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例如以前被视作糟粕的米糠,每吨价格仅1000元,但应用姚教授课题技术开发成米糠营养素后,每吨售价可达3000美元。
姚惠源告诉记者,在研发过程中,他的团队树立了一个理念:经得起市场历练,真正为企业、为农民求效益的项目,才是值得开发的好项目。而这一想法也在江南大学得到普遍认同。据该校副校长、党委副书记朱拓介绍,学校不少科研团队主动与企业合作开发更具市场应用价值的项目课题,推动我国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向现代食品制造业转变。比如该校与大连华农集团合作开发的大豆综合深加工高新技术,可解决食用优质蛋白质短缺的问题;“酒精浓醪发酵技术”在我国最大的酒精生产企业———黑龙江华润有限公司推广应用,每年可为企业增加产值2亿元;鸡蛋免疫球蛋白提取技术在浙江长兴艾格生物制品公司实现产业化,一期工程年销售收入达2150万元;新生婴儿配方乳技术已在石家庄三鹿集团实现产业化,当年就形成约1000万元的产值……朱拓称,该校在7项“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与设备研究开发”重大课题中,已投入科研总经费2245万元,当这些项目全部落地进入市场后,带来的直接效益将以百千倍计。
在为农业增效的同时,帮助农民致富,是院校科研走向市场的另一重任。在扬州宝应县,江南大学的夏文水教授可是大名鼎鼎,他在农民眼里是一个能“点农成金”的“魔术师”。宝应县素有“莲藕之乡”的美誉,是全国闻名的莲藕种植基地,可是名声归名声,销量归销量,宝应县的莲藕产品总是不能在国内外市场上叫响。得知这一情况,热心的夏教授深入荷塘农家,发现没有实现深加工是当地莲藕产品长期“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关键。于是夏教授拿出了毕生所学,将一根根埋在泥里的莲藕变成了一罐罐美味的果汁,在他先进的加工技术指导下,宝应县的莲藕汁饮料等莲藕产品开始扬名市场。如今,宝应莲藕已经成功打入了国际市场,在日本,70%的莲藕产品都是宝应县生产的。丁宵霖教授经过数年研究,探索出从番茄中提取茄红素的技术,并在新疆实现了产业化。当对治疗前列腺疾病有很高药用价值的番茄红素一投产,当地番茄的“身价”立刻大涨,新疆的农民由此大受其益。
作者:力明 侯杰/来源:江苏经济报2006-06-03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