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青年志愿者的群体中众星璀璨,亮点频闪。然而在这个“流动奉献”公益团体中,更有大批默默无私奉献的“义务使者”把爱心义举作为青春使命,感人事迹备受称颂。
青春献高原孙登高,一位从宜兴大山里走出来的大学生,2003年从江南大学毕业放弃重点高中任教的机会,毅然奔赴西藏闯荡新的人生,成为当时全校惟一支援西藏的应届毕业生。一呆就是好多个年头。
一踏上西藏这片美丽、神秘的土地,满眼白云、雪峰迷人,然而强烈的高原反应迫使他只能躺在床上大口喘气,头和胸部剧烈地胀痛。他被分配在距拉萨市170公里远的当雄县,这里海拔近4500米,恶劣的自然环境与艰苦的工作,使他身体的免疫力变得很差。小孙所在的学校没电、没水、没厕所,他就在租住的民居内点蜡烛,每天到河里挑水,上草原挖坑建厕。
小孙为全县教师上了第一课,执教汉文班、扫盲班,学生平均分直线提高,教学考核全县第一。在零下二十度的低温下,身患高血压的孙登高备课批作业,印制试卷、制作文件都在冰雪中日夜完成。他以任国庆的先进事迹作为动力,牢记“国家、国家,先国后家。”的誓言,硬是把教务、教学工作一肩挑,不久学校党支部吸收他入党参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青春变奏曲只有奉献一片真心,才能真正领略人间真情;只有无须回报的爱心,才是世界上最大的胸襟,全市首批注册志愿者薛小萍这样认为。
在志愿奉献社区活动中,她带领青年人开设法律咨询、职业介绍、卫生整治、植树护绿、希望工程、无偿献血等志愿服务项目,创新开辟“社区青年志愿服务站”、“同心屋”、“真情苑”等志愿服务阵地,并率先试行了青年志愿者服务储蓄登记制度。从此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她的影子,凡7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独居老人、残疾人、特困家庭每月必访,困难援助有求必到。
以身作则的小薛与青年志愿者们与弱势群体“一助一”结成定时、定点、定员的35个长期服务对子,负责包家庭环境卫生、包代购生活用品、包代办生活小事、包就医买药、包读报讲时事。与此同时,她还发动青年志愿者为600多位60岁以上的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卡,为特困家庭、残疾人提供“爱心卡”志愿服务。社区青年姜振华,因严重小儿麻痹症病下肢瘫痪,长期呆在家中几乎失去了生活的勇气。薛小萍知道后多次主动上门与他聊天谈心,鼓励他勇敢面对困难。当得知他酷爱电脑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时,她一边自费购买书籍,一边利用下班时间上门手把手传授。社区组织文化活动,她每次和青年一起把他从3楼抬到活动地点分享快乐,重新鼓起小姜生活风帆,自己办起了网站,还参与图文室电脑设计。
青春闪光点“生命价值的天平并不以时间做砝码,而是看它是否有过奉献的闪光点。”青年志愿者曹俊坚守这一信条。这位工作在省血防所的硕士生,发挥自身从事疟疾媒介研究的专业优势,多次带领青年志愿者前往苏北农村,志愿向农民群众宣传寄生虫防治知识,每年走访贫困农村居民100多户,了解农民疾苦。为调查蚊情和疫区传染源,了解蚊子种类和密度及生态习性,他主动冲在最苦、最累、最穷的边远贫困乡村蹲点,走村访户,了解疫情,和农民吃在一起,睡在一起,常常是凌晨三点钟到乡下,在农民坑头及猪圈捕捉蚊子,夜里通宵达旦观察蚊子的活动情况和叮咬高峰,常被跳蚤叮咬得满身红肿,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可他从来不叫苦、不怕脏,还发动大家为贫困户捐资款物数万元。
小曹倡导青年志愿者每年开展的“为奉献者奉献”活动,为全国知名专家、老红军、老党员、老模范、孤寡和困难职工送去温暖,上门为贫困病人送医送药,慰问提供打扫卫生等志愿服务。“国际热带病防治技术培训班”中有百名来自非洲、东南亚30多个国家的外籍学员,曹俊和团员青年志愿为学员充当业余翻译,照顾老外的生活起居,并编写“外籍学员在锡生活指南”,生日PARTY和节日舞会,游览江南水乡等,丰富学员的课余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