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贯彻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起步之年,是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主战略的促进年。全市科技工作突出以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牢牢把握国家火炬创新试验城市(区)和国家专利试点城市的契机,加快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深化产学研合作作为自主创新的主渠道,实现“无锡制造”向“无锡创造”的转变,努力把无锡建设成为全省乃到全国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无锡市科技局局长吴建亮
本报讯(记者过国忠)记者近日获悉,2005年,无锡市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显现。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000亿元,同比增长57%;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20亿元,同比增长27.2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3%,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比“九五”期末提高12个百分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数、国家创新基金项目数、到位国家863计划经费数等12项科技创新指标名列全省第一。
去年以来,无锡市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以自主创新为主线,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以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打造工业设计名城、提高应用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为突破口,着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不断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全市科技工作呈现良好创新质态。主要体现在“八个新”:
科技投入实现新突破。市级全年科技三项经费投入达到6597万元,比去年翻一番多,是“九五”期末的15倍。据对市本级重点投入的86个项目的统计,预计全年实现销售40.3亿元,实现利税3.5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全市R&D投入达到36.19亿元,同比增长37.9%,其中研发费用投入超亿元的企业达到5家,超5000万元的企业达到10家。
市(县)、区同步发展取得新成效。强化对各市(县)、区科技工作的指导协调,加快构建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科技工作新格局。各市(县)、区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不断加快科技新步伐。高新区不断完善创新环境,一批企业实现裂变式成长,成为掌握核心技术的行业领头羊。
高新技术产业跨上新台阶。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和生物医药四大领域工业增加值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99%,凸现了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额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42.6%,产值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30个百分点。
向上争取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年共向上争取各类资金总数达到1.85亿元,其中: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经费到位1亿元,蝉联全省首位;获得国家创新基金项目30个、创新基金2035万元,占全省总数的21%,成为全省争取该项基金最多的城市等等。
产学研合作开创新局面。不断提高承接国内最新科研成果来锡转化和产业化能力,分别在北京、南京和上海举办“百家企业科技行”系列活动,先后与中科院、北大、清华等名院名校全面合作,一批标志性、重量级的合作项目成功落户无锡。
创新载体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市已建成各类孵化器17家,在孵企业超过1000家,集聚各类高端人才7000多人;平台建设成效显著,集成电路设计创业服务平台、工业设计创业服务平台被列入省四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水平得到提升等等。
国际科技合作实现新突破。无锡国际科技合作园已成为构筑国际技术高地、人才高地的重要载体,吸引了来自7个国家的海归人员创办企业25家,注册资本总额达到7400万元,集聚中科院院士1人、博士30人、硕士及高级工程师104人,拥有专利66项。建立国际技术转移信息平台,并与欧盟技术转移网络实现了主页互联,为企业“走出去”创造了条件。
知识产权建设实现新跨越。专利工作实现“争先进位”。“十五”技术标准试点城市通过国家验收,并受到高度评价。知识产权培训工作向长效机制转变,全市全年培训人数4600余人次,其中县处级领导干部276人次。专利申请量超百件的乡镇(园区)、街道达到12个;专利申请量超过百件的企业、高校达到9家,其中江南大学专利申请量突破500件,居全省高校之首、全国高校前五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