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全省劳模表彰大会举行 走近劳模感受魅力

发布日期:2006-05-08  来源:宣传部  
资料来源 宣传部
  [人物]周乃岳:常州市邮政局投递员

  [推荐语]干了20年投递员的周乃岳是一个快乐的"小人物":每天出门送信送报前,他总是把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皮鞋擦得锃亮锃亮,制服、领带有板有眼。有人问:一个小小邮递员,每天打扮得这么"漂亮"干什么?周乃岳回答:我要让客户打开门,就能感受到我发自内心的真诚和快乐。

  为了干好邮递工作,周乃岳练就了三本"真经":拆迁、搬迁户注册簿、段道用户名址库和报刊收订一本通。这是他多年收集整理的三本工作手册,从用户姓名、地址、电话到用邮情况一应俱全,他因此成为局内公认的解决"死信"、"疑难信件"的专家。周乃岳把对工作的热爱,延伸到了对用户的真心、真情付出。95岁高龄的王文吟老人独居在常州,周乃岳因为经常送信与老人结下了特殊的情缘。

  [记者感言]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周乃岳不仅自己快乐地工作,还把自己的这份快乐,通过自己的真心努力,传递给了每一位用户。周乃岳就是这么一棵能够扮靓春天的小草。

  网民感言:劳模都是明星

  我认为劳模不拒绝明星,但劳模更应青睐于普通劳动者,特别是就在老百姓身边的劳动者,他们似曾相识,就住在我们楼上,就在我们这条街上,就在我们车间里……他们是平凡的人,做平凡的事,却表现出不平凡的精神。而对于他们,我们应该像明星一样把他们崇拜。只有这样才能凸现劳模的示范意义。

  “劳模”份“工作总结”

  年龄最大的劳模:孙志浩65岁

  孙志浩是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研究室主任,以65岁的"高龄"获得省劳模的荣誉称号,孙志浩教授幽默地说:我可不是想和年轻人争什么荣誉,"劳模"称号也许能对我毕生奋斗在科研一线做个总结。大多数老人到了孙志浩教授这样的年纪,早在家中含饴弄孙。而孙教授表示,只要自己身体允许,愿意为科研事业发挥"余热"。

  “把老百姓放在心上”

  民工劳模:李建成

  从淮安农村来到南京当保洁员已经19年,从30多岁的小伙子变成了年近半百的中年人,脏、累、苦都没能把李建成难倒。除了清扫垃圾,李建成还自学精通木工、瓦工、水工、电工等手艺,谁家电视机坏了、屋顶漏了,居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李建成总会二话不说,随喊随到。"咱一个外来工,也当了劳模,这份荣誉可得珍惜啊!"李建成说。怎么珍惜呢?"继续把老百姓放在心上呗!"

  “我的偶像是邓建军”

  年龄最小的劳模:吴夕萍24岁

  24岁的吴夕萍是常州市恒基纺织有限公司织造教练员,已经有了7年工龄。"你们还是多报道那些前辈吧。"小吴谦虚地说。从市劳模到省劳模,被鲜花和荣誉环绕的她却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吴夕萍告诉记者,她的偶像是常州知识型工人邓建军,"我的文化水平不高,只有通过岗位实践研究和掌握新的技术,练就过硬的专业本领,像邓建军那样做一个'知识型'劳模"。

  “今后工作更要卖力了”

  创业劳模:黄艳

  黄艳大学毕业后曾在南京大学从事科研工作,1999年,响应国家自主创业的号召,她辞去了安逸舒适的研究所工作,筹集资金60万元,创办了集科工贸为一体的南京协和化学有限公司,投身市场经济自主创业。其间她遭受过家庭变故,也经历过事业低谷期,但从未动摇对事业的追求,最终成为一名成功的女企业家。当得知自己获得"省劳模"称号的那一刻,黄艳非常激动,"这个荣誉证明我的努力和在事业上投入的心血终于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今后的工作可要更卖力了。"

[人物]蒋一平:扬州合力橡胶制品有限公司、扬州添茂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推荐语]这是一个节俭到近乎“抠门”的老总,他与四名副总经理合用一间办公室不说,办公室的桌椅都是上世纪70年代的,办公室里连空调都没有。但是他却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职工心目中的“放心老总”。

  说起蒋一平,上海一家企业的老总始终“想不通”:堂堂一个董事长,来上海住的是10元钱的招待所,连卫生间都没有。有一次,蒋一平到深圳参加项目推介会。住宿登记时,听说一个房间一晚上要480元,蒋一平怎么都不肯住。他带着两位副总随便吃了碗面条后,满大街转悠找便宜旅馆。有客人到蒋一平的公司办事,他一般也不招待。有人担心:“这样会不会太寒酸?蒋一平回答:“要图吃喝人家跑到你这个小地方来干什么?你要是大吃大喝,人家反倒不敢与‘败家子’合作了。”

  蒋一平当真就这么“抠”?员工们的答案却不一样。合力橡胶公司职工陈庆忠的妻子去年因心脏病发作住进了医院,做手术至少需要3.5万元,陈庆忠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找到了蒋一平。蒋总干脆地说:“钱的事我来想办法。”第二天,蒋一平将钱拨到橡胶厂的账上,并且特意关照:这笔钱是救命钱,任何人不准动。

  蒋一平说,“公司的钱是职工们起早带晚、一分一分抠出来的。用在他们身上我舍得。搞好企业需要一班人,而搞垮企业只要一个人,败家的厂长我不当。”

  [记者感言]“抠门”在蒋一平身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职工的信赖,成为了企业发展可贵的无形资产。

  催人落泪的日程表

  [人物]周长省:南京理工大学教授

  [推荐语]周长省长期从事火箭设计技术的研究,10多年来承担了20余个重要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担任了多个项目的课题组长。他不计名利,严于律己,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6点30分,起床,洗漱和用餐;7点30分,准时到达教研室,开始一天的科研工作;12点30分,回家用午餐,稍事休息,为下午备课;下午6点,下班,准备晚饭;晚上7点,和女儿一起去医院看望妻子,在医院吃饭,一直陪护到深夜12点多;深夜1点,回家,总结一天的工作,做好第2天的工作安排,就寝。”这是去年妻子生病住院时,周长省的一张工作安排表。在妻子病危的最后一个月里,他怀着对妻子深深的愧疚,白天忙工作,晚上赶到医院,租床被子整夜陪在妻子身边,第二天早晨又匆匆赶到学校。

  同事们说:周长省忙!大年三十、年初一也不见他休息,更不要说周末、寒暑假了。大家想帮他分担点,可他责任心强,所有项目要亲自过目。同事们还说:周长省心胸宽!奖金发下来了,他虽然主持工作,但定要和大家平分;科研经费申报了,他也不提要求,总想着同事;过年过节放假,大家不用担心值班,他一个人担下了。学生们说:周老师厚道温和。家里困难的学生,无不得到过他的资助。

  触动周长省这位山东汉子情感深处最柔软最脆弱的那一部分,还是他的家、他的妻子和女儿。做了这么多年科研教学,最感谢、最对不起的是因患癌症而去世的妻子。妻子体谅他的工作,主动承担了几乎所有的家务和对女儿的培养。有一次妻子忍不住了:你干脆就不要这个家,住教研室里算了。周教授回答:我哪能不要这个家呢。等以后退休了也做不动了,我们一家人开个小车去环游世界,把这些年我亏欠家里的全补上……

  [记者感言]周长省身上,既有着科研工作者的执着、严谨,又有着作为普通丈夫、父亲的柔情,让人真正觉得男儿有泪不轻弹,多情未必不英雄。

  "是什么湿润了我的眼"

  [人物]马嘉樑:苏果CEO

  [推荐语]马嘉樑用心、执着、敬业、科学,用9年时间,把一个原资产只有50多万元的小企业,做成年销售额181亿元、全国排名第7的著名连锁品牌,创造了超常发展的"苏果奇迹"。

  如果把一个人的生命比作一架天平,一端是事业,另一端是家庭,马嘉樑拥有的是一架倾斜的天平:他创造了辉煌的事业,但在生活中,他已经整整20年没有同家人一起吃过年夜饭了,每天只在家睡四五个小时,从来没有带着妻子、女儿出门旅游过一次。有人说他是"超人",也有人说他是"工作狂"。记者无意中看到的马总一则工作日记,却让人感受到了这位商界强人背后的侠骨柔情。

  这份日记记录的是马总2003年9月5日深夜至6日凌晨的一段工作经历。当天子夜时分,马总接到了苏果水西门便利店店长发来的手机短信。由于该店的门头灯箱出了问题,连续三天无法正常营业。店长心急如焚,深夜向老总求援。马总当即安排值班人员前往维修。凌晨1点20分,店里的员工又打来了电话,说是因为门头灯一时修不好,店长在店里痛哭不肯走。20分钟后,马总赶到了店里。店长流着眼泪吐露了真情:由于这份工作上班时间太长、太辛苦,家里人想不通,店长已经递交了辞职报告。可是店长说:哪怕只在苏果一天,我也要站好最后一班岗。看着这样的职工,听着这样的肺腑之言,平时不苟言笑的马嘉樑的眼睛湿润了。

  马嘉樑感慨:这名店长是苏果2万名员工的一个代表。苏果的职工中,80%是下岗女工,每一个工人背后都关系到一个甚至几个家庭的喜怒悲欢。苏果还有上千个稳定的合作伙伴,苏果的兴衰也直接同这些合作朋友的利益相关。谁不想每天同妻女一起吃饭散步,陪在家人身边享受天伦之乐,可是,一想到苏果的2万多名普通职工、合作伙伴对苏果寄予的深情厚望,我如何还能心安理得地先考虑享受自己的生活呢。他的同事还告诉记者,其实马总在很早以前就曾经是一个摄影"发烧友",只是由于现在工作太忙了,照相机尘封已久。和朋友们聊天时,马嘉樑认真地许愿:退休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带着妻子、女儿一起出去旅游,带着相机帮她们拍个过瘾!

  [记者感言]马嘉樑的魅力,在于他将对事业的追求,融入了对社会、对职工们的强烈的责任心之中。有了这种可贵的责任心,马嘉樑就能够忍受在别人看来无法理解的"工作狂"生活,始终领跑而不懈怠。

阅读(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