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塑料变紫菜,本来就是一场闹剧

发布日期:2017-03-08 来源:科技日报  本报记者 许 茜
资料来源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3月7日】前不久,一则“紫菜是塑料做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多方辟谣之下,这场“塑料闹剧”总算画上句号。

“你们说,你吃了第一口发现是塑料,还会吃第二口吗?”在回应此事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毕井泉不禁发问。

“五毒”面包、木耳泡久变毒药、喝咖啡致癌……近几年,涉及食品的谣言层出不穷。只需基本常识便可轻松识破的谣言,却在朋友圈里兴风作浪。

是谣言猖狂,还是人们迷茫?随手一转发——也许是你,导演了这出闹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越发关注‘舌尖上的安全’。”全国人大代表、江南大学副校长、食品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金征宇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食品安全问题容易引起社会公众的恐慌心理。”全国人大代表、今麦郎面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范现国指出,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常常一条似是而非的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信息,就会造成不少人的紧张情绪,以讹传讹。

金征宇认为,食品安全谣言之所以有市场,根源在于大家对食品安全的担忧。“过往食品安全事件确实给百姓心里留下了阴影,让人心有余悸。”

“我也做食品科普,但不得不说,正向传播的渠道有限,效果也不理想。”金征宇对记者说,很多食品专业人员参与科普,可“大家对正向引导似乎并不感冒”。

“谣言的危害有目共睹,但更令人担心的是,大家为什么屡次轻信?”金征宇认为,在公民教育体系中,长久以来缺乏食品安全教育。

这一看法,与范现国不谋而合。

范现国坦言,目前我国公民的健康素养、食品安全素养水平整体仍旧偏低。在农村考察期间,他发现很多居民对于健康的理解不是通过正规渠道,而是微信朋友圈等非官方来源。

两会前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查处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编造、散布、传播虚假食品安全信息,播发故意歪曲事实真相的食品安全新闻等行为属于食品安全信息欺诈。

“治理谣言,立法严惩造谣者的同时,也要反思我们自身。”金征宇说,想让谣言止于智者,首先得培养出智者。金征宇建议,中小学相关课程中要加入食品安全知识,成为公民教育的一部分。

“我建议制定‘食育’相关法规,推动食品安全教育的立法工作,提升我国居民的食品安全素养。”就具体措施,范现国表示,“日本早在2005年就颁布《食育基本法》,包括普及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推广合理健康的饮食习惯,这些都是可以借鉴的。”范现国说。


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7-03/07/node_2.htm

原文链接: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7-03/07/content_363981.htm?div=-1

阅读( (编辑:张青)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