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年轻的教授李兆丰, 在近8年的教学生涯中,努力将思政工作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他严以律己,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作为一名淀粉科学专业课老师,在悉心教授专业课知识的同时,时刻不忘通过引导、启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课堂内外和学生的密切互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和主人翁意识,帮助他们成长为优秀的食品人。

一、时刻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高素质润物于无声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自然而然会给学生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等方面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李兆丰深深明白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言”为学生之师,“行”为学生之范,努力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他对待教研工作兢兢业业,自我要求极高;对待学术反复钻研、精益求精。深夜灯火通明的办公室见证了他的忙碌操劳,即使是周末、节假日,同学们也常常见到他步履匆匆赶来学校,和课题遇到瓶颈的学生交流讨论,为他们拓展思路。正是李老师专业、敬业的形象,在学生中间传递了一种榜样力量,润物于无声,在不知不觉中敦促着同学们养成脚踏实地的学习态度、敢于钻研的创新精神、严谨务实的学术作风。
李老师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待学生则是在提出高要求的同时,常常展现出亲切、耐心的一面。他从不将自己脱离学生群体,在担起了教书育人的责任同时,还主动热情地与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可以信赖和依靠的朋友。除了培养研究生,他还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关心本科生的成长,从不因为繁忙的科研任务而对班上学生有一丝懈怠。在一周一次的班会中他牢牢把握全班学生的动态,在一对一的谈心中他努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及时为他们提供学习上的指导和心理上的疏导。他因人施教,充分挖掘每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形成良性竞争、共同进步的意识。凭借自己优秀的专业素质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李兆丰老师多次被广大学生推选为江南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 这一荣誉是对一名潜心于教书育人的老师最大的肯定。
二、用社会现状与学生互动,以事实展示正能量
将思政工作融入专业课堂,努力提高教师自身思想道德素质是基础,转变教学模式则是关键。专业课老师不能把自己当成简单的教书匠、知识的搬运工,要站在育人的高度,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在专业知识的讲解中,讲授专业课的同时传递满满的正能量。

作为淀粉化学与工艺的专业课老师,李兆丰老师十分注重课程内容的设计,常常利用一些社会热点来加强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他将目前淀粉工业上的生产实例与演讲内容结合起来,引入一些高科技、新设备的介绍,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在讲述淀粉生产工艺的包装环节时,通过视频介绍包装机器人,既让学生对包装步骤有更直观、更形象的了解,也通过包装机器人提升淀粉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这一实例,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为我国现代化工业的飞速进步带来强有力的支撑,感受到科教新国这一战略为社会生产带来巨大的推动力和经济效益,从而对中国梦以及实现中国食品工业强国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最让同学们难忘的是,在介绍粉尘爆炸之前,李老师别出心裁地播放了当下热播电视剧《伪装者》中主角用面粉炸敌军据点的片段视频,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并适时地提问:“有同学知道为什么主人公能用面粉炸大楼吗?他为什么要把面粉袋撕破撒得到处都是?”在学生踊跃回答之后,李老师对原理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释,结合一些相关的社会新闻,加深学生对粉尘爆炸威力和危害的印象。最后通过介绍新闻中政府对此类事故的批复和严肃处理,强调了国家对生产安全的高度重视和企业强化安全生产责任的必要性,使同学们深深认识到生产安全的重要性,为将来可能成为淀粉行业中坚的青年学生们敲响安全预警。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家对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的关注越来越高,淀粉尤其是形式多样的变性淀粉作为重要的食品原料和添加剂,其安全性和功能性也日益受关注。李兆丰在给学生讲述变性淀粉时,以食品或生活用品中用到的变性淀粉有哪些,其添加的目的是什么引发同学们的讨论兴趣,进而在介绍不同种类变性淀粉的生产原理和应用领域时,结合食品安全问题强调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对变性淀粉添加的规范要求,增强学生对食品安全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重点介绍了一些当前国内外研究热点中的新型变性淀粉及其应用前景,如抗消化淀粉用于减肥代餐品、慢消化淀粉对糖尿病治疗的意义等,让学生感受到科技进步为生活带来的福祉,增强学生作为食品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三、用学术实践磨练学生,以竞赛激发学生专业热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李兆丰多年教学经历中总结出的重要教育理念。任教以来,他一直坚持担任本科生班主任、研究生导师,坚持“把本科生当硕士生培养、硕士生当博士生培养”的理念,严格要求学生,并主动把育人延伸到课堂之外。这时,他就成为一名不折不扣的思政工作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平台,鼓励他们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生产和研究中,提高学生的科研学术能力,增强学生对食品专业的热爱。
李兆丰十分重视本科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班主任的他不仅将自己班级的同学介绍到实验室来,为有研究兴趣的本科生提供一对一的研究生指导,同时他也十分乐意为学院中其他热爱科研的本科生提供平台,鼓励他们自由组队并自主查阅文献来确定感兴趣的研究点,通过小组讨论来设计实验,在老师的指导下优化方案,最后合作完成实验操作和现象分析,有效提升了本科生的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在此基础上,李老师还积极鼓励能力较强的学生迎接更高的挑战,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食品企业的科创大赛、“挑战杯”等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李老师已连续指导了两届全国“挑战杯”项目,在2015年举行的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由他指导的学生获得了全国二等奖,而在最新一届挑战杯中,李老师所指导的团队也顺利入围国赛,有望在决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在指导挑战杯项目的过程中,李兆丰通过引导式教育,启发学生去独立思考、创新思维,激发了他们对专业研究的兴趣,锻炼了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同时,指导学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论文、专利,锻炼了他们的学术思维和专业写作能力;挑战杯组内合作和组外竞争的方式也大大强化了同学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心理抗压能力。
以李兆丰老师为代表的一批高校专业教师,勇敢地挑起“思政担”,将专业课上出“思政味”,打破了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大学思政课“孤岛化”窘境,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
